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新闻

一把刻刀三代传承

四十载巧手赋予枯木新生命

  见习记者 韩林园 通讯员 叶威

  20厘米高的红木笔筒上,精雕细琢着生动传神的《清明上河图》,笔筒内壁,字体各异的“福”字足足有200个。近日,记者走进湖州市吴兴区朝阳街道红丰社区薛文江的工作室“隐镂轩”,被他雕刻的最新作品深深吸引。

  一把刻刀,一块老木,薛文江一刻就是一天。常人看来枯燥无比的木雕工艺,薛文江却沉浸其中40多年,他用一双布满伤痕和老茧的手赋予木头新的生命。

  血液里的木雕“基因”

  薛文江的父亲是一位木匠,童年时,他常看见父亲锯木头、做家具,时间久了,他也耳濡目染。

  工作后,薛文江一直保留着手工创作的热情。湖州城里一位爱好收藏的人找到他家,希望他的父亲帮忙修一把太师椅。一看东西,薛文江的父亲推掉了这活,但薛文江却一口答应下来。当天晚上,他向父亲请教,父亲告诉他,这门手艺没有经验可搬,全靠一双耳朵“听诊”,凭声音判断松动的部位。根据父亲所讲,薛文江又到新华书店翻遍了相关书籍,最终顺利修好了这把太师椅。此后,薛文江擅长修木质家具的名声传开。

  作品掀起婚庆业热潮

  十几年前,薛文江毅然辞职专注雕刻,把爱好转为职业。最累的时候,他连轴转几个晚上,躺在地上不能动弹。但这门手艺让他养活了一家人,一点一滴的积累,令他练就了一手了不起的“刀法”。

  “隐镂轩”里一整面墙的艺术品就是他精妙手艺的证明,大到亭台楼阁,小到指间葫芦,大部分作品都来源于生活。黄杨木雕成的“花生”粒粒饱满,老红木做的“枣子”乌黑发亮,形态逼真的“菱角”和“荸荠”,两根扎上红丝带的“甘蔗”,这套“如意组合”是薛文江当年为女儿出嫁雕刻的小物件。在湖州,新人结婚都要在桌上摆着花生、枣子、菱角、甘蔗,寓示吉祥如意。薛文江的“如意组合”创作出来后在湖州婚庆业掀起热潮,不少人纷纷前来订购。

  一把刻刀影响三代

  在他的影响下,女儿小薛还在读书时就开始雕刻。薛文江收藏的作品中有一柜都是女儿的作品,有时父女还一起合作。

  如今,还在读小学的外孙成了薛文江最小的“徒弟”,用外公特意给他准备的竹制刻刀仔细雕刻,完成的作品有模有样。


浙江老年报 新闻 a0002 四十载巧手赋予枯木新生命 2023-09-26 浙江老年报2023-09-2600009 2 2023年09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