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新闻

平均年龄65岁

浙江“木匠天团”打造“顶流国潮”

  潮新闻 记者 周丰

  “两侧柱子上能否加一组楹联,让观众一眼读懂戏台的故事?”……

  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三楼的古戏台前,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黄滋正在和场馆负责人商量如何让这座精美戏台变得更有“文化味”。

  黄滋和一支来自海宁、平均年龄65岁的营造团队共同把一座戏台放进一座建筑,实现国内博物场馆中绝无仅有的“创举”。

  团队平均年龄65岁

  整座戏台哪些地方最值得一看?许多人近距离端详时,往往会被戏台中央的藻井所吸引。

  这个由19层共456个小斗拱穿插承托而构的螺旋上凸式屋顶,因为形如民间养鸡的竹编笼子,俗称鸡笼顶,在浙江不少地方的戏台都能遇见。这口“井”的零件,由64岁的李卫国带领木工班组耗时两个月完成制作。每个斗拱外观上看似相同,但实则都独一无二,角度差的规格仅在一度左右,稍有误差极易报废,制作前都要经过精确计算。

  戏台虽不大,但对工艺和木料的要求极高。为了展示真正的中国木建营造技艺和非遗特性,许立峰在组建项目团队时就格外用心,不仅邀请许多已经退休的老匠人“返聘”,还从新昌“挖”来6位木工能匠,“做木建,最需要能够熟练使用传统工具的木匠,现在有扎实基本功的不多了。”场馆负责人说。

  除了请64岁的李卫国担任木工班组组长,项目团队还请来年过七旬的老师王继康担任总顾问,以及邀请67岁的王尧庭担任瓦作班组组长。近50人的团队中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58岁,平均年龄达到65岁。

  打造最纯正中国木建筑

  这是王尧庭自认为从业近50年来难度较高的一次。他透露,这支成立于1982年的营造团队由王继康一手创建。近几十年来,团队参与了海宁海神庙、占鳌塔、徐志摩故居、盐官孔庙学宫、灵隐寺云中轩等知名木建筑的修缮或复建,并为研究机构和博物馆制作全结构的古建筑模型,其宗旨就是用最传统的手工方式打造最纯正的中国木建筑。

  屋瓦竟是“四世同堂”

  为何要费尽心思,尝试把一座古戏台放进非遗馆内?

  “在农耕文明深厚的中国,戏台是乡村与人、人与人交流最密切的场所之一,其社会意义不亚于祠堂。”黄滋告诉记者,在制作上,项目团队力求每个步骤和细节都使用传统工具和工艺来完成,像15000片屋瓦选用来自嘉善的小青瓦,都是已拆迁老宅的旧瓦,厚度且材质较好,“年龄”最小的50多岁,最大的已经过百岁,可谓“四世同堂”。


浙江老年报 新闻 a0003 浙江“木匠天团”打造“顶流国潮” 2023-09-26 浙江老年报2023-09-2600005 2 2023年09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