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5版:银尚

提供公益法律服务十二载

奉化“老爷爷”挽回损失千万元

  本报记者 夏凌 通讯员 王慧婧

  昨日午后,一对母子来到养老院,找到88岁的张举直,满面愁容地寻求法律帮助。儿子身患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可最近他的一笔补助金被取消,理由是他和母亲一起生活,母亲有退休金,可以负担他的生活。母子二人不知这是否合理合法,听闻张举直十多年来一直提供公益法律咨询,便想问一问。

  在宁波市奉化区,有家远近闻名的“老爷爷”法律工作室,张举直便是这家公益普法类工作室的召集人。

  提供信得过的

  “家门口”法律服务

  退休前,张举直是一位中学教师,期间曾借调到奉化检察院工作过,从此与法律结下不解之缘。他自发参加律师函授培训,并专门学习了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接触法律后,张举直关注到身边有不少群众因不懂法而维权无门。退休后,热爱法律的他就一直为居民提供信得过的“家门口”法律服务。

  2011年,在张举直的召集下,3位法律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相继加入队伍,4人平均年龄逾80岁。同年8月,“老爷爷”法律工作室在新民社区成立。爷爷们在墙上粘贴了5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为人民服务”。

  要为居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综合法律服务,让更多群众更好地学法、懂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张举直说。

  工作室每周三上午开门,爷爷们“坐堂会诊”,义务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整理诉讼资料等服务,并帮助居民协调解决矛盾纠纷,深受居民的尊敬和信赖。

  工作室声名远播

  外地群众辗转上门求助

  2015年,“老爷爷”法律工作室为居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达168人次,处理各类纠纷68件,涉及经济纠纷标的金额共计1261万余元,在他们努力下,为受害者挽回损失383万元,一下子打响了名气。

  从那时起,“法律上的疑惑困难找‘老爷爷’们”就成了社区群众的共识。

  一次,奉化区红十字博爱志愿者想承担起赡养抗战老兵林仁定的义务,把老人送到敬老院赡养,生活费由他们每月开支。因不知如何签订赡养协议而找到工作室咨询,张举直他们商议后,建议在协议中增加一条,说明博爱志愿者仅承担老人在敬老院期间的生活费。经过一番详细解释,志愿者心中疑虑得以化解,老兵的赡养问题也解决了。

  一传十,十传百,不少外地群众也慕名前来。来自余姚、慈溪、镇海、北仑,甚至外省的求助者常常把工作室挤满。象山县一位群众被骗走200多万元,来到工作室,经老人们努力,挽回部分损失。远在武汉的一位大哥,也辗转找到工作室,咨询经济纠纷的法律问题。

  诉求记录在册

  编辑法律书籍普惠大众

  12年来,工作室的“80后”老人们累计接待咨询者300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200余份,为受害者挽回损失千余万元。这些诉求,桩桩件件,张举直他们都记录在册。爷爷们将这些鲜活的案例编纂成册,共60余万字。

  为了能让工作室实现人员新老更替,并为更多求助者提供法律依据,2016年起,张举直在不断自学的同时,还把自己搜集到的全国各地典型案例汇编成《法律就在你的身边——人民法院案例选编》知识手册,内含170多个民事案例,共计22万字。他将这本书送至奉化区各村治安保卫委员会以及社区居委会,普及法律知识。

  如今,工作室的“老爷爷”们从当初的80岁迈向了90岁关口,但他们依然乐于奉献,他们说,正是通过服务群众,才找到了退休生活的意义。


浙江老年报 银尚 a0005 奉化“老爷爷”挽回损失千万元 2023-09-12 浙江老年报2023-09-1200005 2 2023年09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