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竹园
过去在杭嘉湖的平原地区,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都有一个竹园。我家原来的老房子后面,也有一个面积不大的竹园,常年郁郁葱葱,遮天蔽日。
由于几年前村里在这里规划了新村点,老屋被拆,连同竹园就此消失。但我对竹园之情,挥之不去。
每年春夏之交,竹园里的竹笋破土而出,新笋(俗称“毛针”)被一层层褐色的笋壳包裹着,嫩嫩的甚是肥壮,节节向上,争相生长,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遇到下雨天,新笋长出特别多,生长也特别快,人们常用“雨后春笋”这个成语来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通常把一些粗壮的新笋留下,使它成长为竹子,其余的把它挖掘起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当鲜嫩的竹笋加之咸肉在锅里清蒸一下,味道好极了。
到了盛夏季节,酷暑难熬,竹园成了人们乘凉的不二之选。当走进竹园的那一刻,仿佛是融进自然的空调一般凉爽,一丝薄薄的柔绵之风从竹园深处一层层涌出来,把身上的汗液吸干,使人感到惬意,田里劳作后的疲劳感顿觉消失得无影无踪。时值暑气蒸人的日子,竹园便成了大家青睐的地方。每到晚上在自家的竹园里放上一张凉席,手持一把蒲扇,睡在那里,度过那一个个黑夜。
每到秋天,竹园里小鸟“叽叽喳喳”,唱着美妙动听的音乐,小虫的啾啾声象在告诉我们它的童年故事,秋雨拍打着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
到了冬季的农闲时节,人们从远处的农田里挖来稻秆泥挑至竹园,据说用上这种带有稻蔀头的泥土既可增加肥力,又可起到保暖作用,来年可多出笋。
每隔几年,要对竹园地进行翻垦一遍,松松土,讲究一点的人家还会放上一些鸡鸭粪,并把一些不会生笋的老竹鞭除去。
每当看到别人家的竹园,总是会想起曾经有过的自家竹园,想起那与小伙伴在竹园里挖新笋、爬竹竿、捉迷藏的美好时光。回味自家的竹园是我一种莫大享受,它生机勃勃的景象、虚怀若谷的品质,是我心中割舍不去的情结。
陆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