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声声
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曾写下许多以蝉为题、脍炙人口的诗文,在唐朝时就有三首著名的咏蝉诗。有人说,虞世南《蝉》中的“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自明心志的清华人语,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蒙难时的患难人语,而李商隐《蝉》中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则是怀才不遇的牢骚人语。三首咏蝉诗各有千秋,一直为世人所称道,被誉为“咏蝉三绝”。
知了声声,也打开了我尘封的记忆,犹如回到那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时代。
记得小时候的农村,农民一年四季几乎很少有空闲时间,到了每年7月中下旬,一年中最繁忙的“双抢”如约而至。人们起早贪黑,抢收早稻抢种晚稻忙得不可开交,只有在每天暑气蒸腾的中午时分,才会稍作休憩。这时大家都会选择房前屋后比较阴凉的竹园,摊上一条竹席,或搬来两条长凳,躺在席子上或凳子上打一个瞌睡,养精蓄锐,然后继续下午繁重的体力劳动。
而此时,在高大的榆树、杉树、楝树上,知了正尽情地唱着欢快的夏日情歌,这也是我们小伙伴在暑假时捉知了的好时光。那时,捉知了的工具都是自己做的,找来一根长两米左右的竹竿,用铅丝箍成一个大约手掌大的圆圈,把它绑在竹竿的一头,然后去找蜘蛛网将蜘蛛网一层层缠在铅丝圆圈上,直至圆圈上布满厚厚的蜘蛛网为止。这种由蜘蛛分泌物结成的丝网很有粘性,用它来捉知了很合适。听见树上的知了叫,小心翼翼地走过去一粘,知了就粘在上面了。知了用翅膀尽力拍打着蜘蛛网,但越是想挣脱,越是粘得牢,最后把粘住的知了放进预备好的瓶瓶罐罐里。
知了对人的接近是非常敏感的,有时循着声音走过去,它会很聪明地发现你的行踪。即使它们都在忘情地欢唱,一旦察觉有人走近观望,鸣叫声便会由大变小,短短几秒种后,便在急促的“吱吱”两声后悄无声息,让你无从寻觅。
知了声声,蝉鸣阵阵,那悦耳的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吟,时而激越,时而婉转,此起彼伏,和着乡村人家的袅袅炊烟,散发着自然的野性和盎然的生趣,成了那时农村里特有的风景。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当《童年》这首歌响起时,那种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就会浮现在人们面前,使年已花甲的我更是怀念那童年青涩的时光和流逝的岁月。 陆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