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构老人招募“陪伴者”
杭州滨江这场“养老试验”大有深意
本报记者 陶悦清
“真想不到,短短几天,已有接近20位报名者了。”这几天,杭州滨江绿康阳光家园院长陈晓亮忙着“纳新”,即将入住机构的并非老人,而是一群活力十足的90后、00后。
踊跃的报名和热议,源于滨江区民政局最近发布的一则“招募令”:该区招募多代同楼陪伴者,入住养老机构,可享独立阳台、独立卫生间、公寓式住宅,只需每月300元管理费,并提供不少于10小时的陪伴时间,即可享受免租入住的待遇。
自2019年推出“多代同楼”项目后,这是滨江区民政局第三次招募多代同楼陪伴者。老人和年轻人同住一个屋檐下,擦出了什么火花?为何要吸引年轻人入住专业养老机构?近日,记者一探究竟。
初衷:让陪伴服务常态化
作为杭州最“年轻”城区,滨江区有不少外来的创业、就业优秀青年,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4.8%。面对可预期的老龄化,该区近年来不断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动作频频,“多代同楼”项目由此应运而生。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老年人尤其是活力老人,他们的需求不仅是吃饱穿暖、有人照料,更多的是对生活圈子、社会交际的追求。”
滨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借助“多代同楼”的模式创新,希望既能满足滨江青年人才住房的刚需,同时也为机构老人打开社交关系的新网络,进一步丰富文化生活品质,“我们认为这是一次互惠共赢的双向奔赴”。
申请人:需有养老软技能
申请入住机构需要哪些条件?记者翻阅招募消息看到,陪伴者需满足十项基本条件。除了在滨江区内工作、在市区(六城区)无住房、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等“硬杠杠”之外,还需具备一些养老服务的软性技能。
比如,能为机构老人在白天提供稳定陪伴时间的陪伴者,或是有医学、心理学、文化艺术等专业背景的申请人,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申请人入住机构后,还需签订一年的入住协议,期间将面临服务时长考核、老人的口碑评价等。
从养老机构试水,未来将“多代同楼”模式复制推广,持续拓展到社区等更大领域,于滨江区民政局而言,连续三次推动“养老服务改革实验”背后,不仅是要让老人获益,满足入住机构老人社会情感交流需求、提升文化生活品质,更意在让更多人关注老年人“精神孤独”问题,推动陪伴者提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陪伴服务技能。
老人:期待更多爱与陪伴
陪伴,让陌生的两代人产生情感链接。在陈晓亮看来,“多代同楼”养老模式,让跨代人群一起居住生活,互帮互助,为破解养老机构存在的“孤岛”问题、老年人群的“精神孤独”现象提供了思路。从老人心理特点出发,高龄老人与年轻陪伴者易形成“隔代亲”的代际关联,更容易形成亲密关系。
一对长者的故事至今让陈晓亮印象深刻。在陪伴活动开展之前,社工向朱老夫妇征求对陪伴者的要求时,老人便提出希望结对者是女孩子。原来2019年年底,这对老人的女儿因病去世。随着志愿者杨珠银入住机构,她定期来到老人房间聊天、谈心,老人因病入住医院期间,多次入院探望、陪伴,成为老人强大的精神支持。
往期与机构老人同住的,有公司职员、画室老师、警察、书法爱好者、网络作家……养老院结合实际开展活动,实现长期的个性化陪伴。
“相较于民间自发的‘多代同住’模式,专业机构在招募、培训、考核方面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由政府、机构、社会三方联动,家庭、个人协同补位,确保老人在代际交往中获得生活服务与精神支持,弥补精神上的空缺。”滨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催生更多美好生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