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末将进入立秋
注意避三病 调养有五宜
通讯员 徐尤佳 本报记者 戴虹红
近来,高温闷热,且雷阵雨多。暑湿之气乘虚而入,易使人心气亏耗,而炎热让人出汗多,消耗大,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容易引发病症。
眼下处于中伏,中伏末会进入立秋。此时,天地气机交替,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点。中医认为,把握好这一时机调养,对健康很有益处。此时节如何避病养生?医生给出相应建议。
避“心”病。6月开始,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会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据统计,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约17.3%。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此时要坚持合理用药,避免过劳,戒骄戒躁,起居规律,注意防暑。
避“暑”病。高温天气,长时间在户外很容易造成中暑,重者还有可能发展为热射病,热射病死亡率高达60%,老年人与体弱者尽量不要在气温最高时外出。
避“寒”病。伏天遇雷雨,容易湿气侵体,再加上长期吹空调吃冷饮,造成湿寒交加,导致关节风湿、肌肉僵硬,甚至还有可能因空调直吹造成面瘫等。饮食上要注意排寒祛湿,也可进行艾灸、贴“三伏贴”等帮助生发阳气,去除病机。
三伏天虽易引发疾病,但也是调养身心的好时节。此时节,养生保健有五宜。
宜吃鸡。在杭州,有“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吃个金银蹄”的说法。暑湿袭来,体能消耗较多,容易让人注意力不集中、胃口不好、倦怠无力、口气重、口干舌燥等,故这段日子须适当补充营养,吃鸡是不错的选择。
宜吃羊。不少人认为,冬天吃羊肉很滋补,其实一年中最热、人体消耗最大的时候,吃羊肉也有较好的保健作用。但不是人人都适合伏天吃羊肉,阳气旺盛内热重、阴虚内热、湿热体质,以及患感冒的人不宜食用羊肉,否则易助热伤阴,动火动血,加重病情。
宜补阳。伏天炎热,人体为了散热,皮肤毛孔多处于开启状态,所以体内阳气并不太盛。如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虚寒腹泻、风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此时可进行冬病夏治。要注意的是,近期多雷雨,为保证疗效,贴敷时尽量注意避雨。
宜补水。补水养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白开水、茶水等都是较好的选择,也可以根据体质配一些药茶饮用。同时,可使用柠檬、乌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萝等酸味食物,帮助生津敛汗,增强食欲。
宜缓动。夏季容易出汗,有人希望借助高强度运动达到健身或减肥的效果,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虽然健身值得提倡,但运动过度会损伤身体机能。此时,应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适度锻炼,如练太极拳,鼓舞阳气生发,增加汗液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