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特别报道

盛新农:

“换赛道”后
全力传承非遗文化

  “把机械的专业知识和特长运用到医学上,是我最得心应手的。”杭州萧山茶亭伤科医院院长盛新农,其实是个学机械的工科男。

  盛新农的岳父是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茶亭伤科”代表性传承人陈锦昌。一次偶然的机会,盛新农用毛竹帮岳父做治疗骨折的固定夹板。陈锦昌一看,做得比自己还好,觉得他很有天赋,决定把祖传的“茶亭伤科”接骨技术教给他。从此,盛新农就更换“赛道”,走上学医之路。

  小女孩跳舞摔成骨折

  手法复位免受皮肉之苦

  7岁女孩小飞在学跳舞时,不慎摔倒致左肘部肿痛、畸形。区里的医院检查显示,右侧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骨折向后完全错位。医生给打了石膏,打算住院手术。

  “创伤不说,还要在手上留一条疤痕,很难接受。”小飞的奶奶是萧山戴村人,之前因为扭伤找过盛新农,便把孙女送到茶亭伤科医院。盛新农检查后,三下五除二整骨复位,再用祖传自制的解剖型夹板加固定垫进行外固定。

  一个月后,解除外固定,小女孩已经可以做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活动。一个半月后再复查,X片显示,右侧肱骨髁上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骨性愈合。小女孩拉着盛新农说:“我要跳一支舞送给盛叔叔。”

  57岁的邵阿姨在晨练时跌倒,右手撑地导致右腕部肿痛、畸形,腕和指活动受限。盛新农同样采用陈氏“分神正骨法”整骨复位,固定期间作指间关节、指掌关节屈伸锻炼及肩肘部活动。一个多月后,解除外固定,他让邵阿姨做腕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锻炼,并用中药熏洗以舒筋活络、通利关节。两个月不到,骨折痊愈。

  “茶亭伤科手法复位口传心授,是门技术活,需要一定的悟性与吃苦耐劳的品质,学习者需长期练习才能掌握传统中医伤科的精髓。”盛新农说,要把这样的宝贝传下去,任重道远。

  传承非遗文化

  做公益不停歇

  茶亭伤科由清代的永春禅师柳溪(1832-1908年)在同治九年(1870年)创立于浙江省萧山县八都的静修庵,至今已有153年历史。永春禅师武艺高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的医术传至盛新农时已是第五代,2012年入选“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盛新农经过31年临床实践,将中医理论应用于茶亭伤科祖传的骨伤治疗技术,对骨伤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他采用中医骨伤科传统诊疗手法为主的中西医互补方法,治疗各种急慢性、劳损性、疼痛性疾患,为患者免除手术带来的身心痛苦和成本压力。

  几十年来,盛新农在做好医疗服务工作的同时,注重做好社会公益性工作。他先后被民进浙江省委会授予社会服务“公益之星”、杭州市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先进个人、戴村镇首届“十佳医师”等荣誉。


浙江老年报 特别报道 a0002 “换赛道”后
全力传承非遗文化
2023-07-25 浙江老年报2023-07-2500005 2 2023年07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