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新闻

文章导航

一片叶子变金山

  (上接一版)

  2003年4月9日,习近平同志的首次调研,给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宋昌美打了一剂强心针,也让村里种辣椒、种板栗、种毛竹、种菊花的农户,都转行种起了茶叶。

  在观景平台的道路两侧,摆着各家的茶叶小摊,向往来游客热情地吆喝买卖。“是习近平同志的话,给我们指明了致富新路。”村民李粉英回忆起,十几年前,没有什么挣钱的来头,只能背靠荒山找营生,自己全家一年总收入也不过几千元,如今,放眼望去,脚下水泥路串起家家户户,一幢幢红瓦白墙的小别墅散落其中,村民们脚踏实地走上了致富路。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安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9天后,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刊发短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文章中的一段阐释,让宋昌美醍醐灌顶:“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绿色发展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看着茶树茁壮成长,想着习近平同志的殷切嘱托,宋昌美的创富劲头越来越足。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安吉县女子茶业专业合作社在黄杜村成立,村里有了第一个白茶基地,还建立起白茶子品牌“溪龙仙子”。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溪龙仙子”作为中国元素活动区的礼品茶惊艳亮相。同年10月,宋昌美联合13名安吉茶农走进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安吉白茶质量追溯暨品牌推荐新闻发布会。

  “以前村里人都说来家喝杯水,现在都改口说喝杯茶。”茶农钟玉英无比感慨,这片“金叶子”,让黄杜村从20多年前有名的穷村,成为如今远近闻名的“白茶第一村”,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绿色发展之路,让“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的故事成为中国乡村的致富典范。

  吃水不忘挖井人

  一片叶子富八方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能富起来,是党和政府帮扶的结果。替国家分忧,是我们的责任。”富起来的黄杜村百姓,念念不忘党和政府的恩德。

  2018年4月,浙江安吉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怀着满腔感激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他们在信中汇报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愿意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这是黄杜村百姓最朴素的心声。

  5月,溪龙仙子等8家茶企参加了波兰“国际食品展”,与27个国家的茶商签下销售合同,创造了安吉白茶批量出口新记录。

  捷报接二连三传来。信寄出40余天后,宋昌美清晰地记得:那天傍晚,自己刚从茶厂忙碌完,便接到了电话:“总书记回信了。”一句话瞬间让她精神振奋。宋昌美顾不上吃晚饭,兴奋地挨家挨户通知,将这个喜讯广而告之,夜色掩盖不住大伙内心激动,小山村沉浸在一片欢欣鼓舞中。

  习近平同志在回信中问候大家,并表示:“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宋昌美和伙伴们将这份充满信任的嘱托牢牢记在心里,把扶贫茶苗陆续送达湖南古丈、四川青川和贵州普安、沿河、雷山等地。

  这些“远嫁”的安吉茶苗,不仅要落地“生根”,更需挖潜“生金”。为了提高茶苗成活率,安吉在五年内累计派出技术人员124批660人次赴受捐地指导种植,宋昌美也是其中之一。她数十次去实地考察,将白茶种植技术和区域品牌运营经验倾囊相授给结对各村,无论技术咨询、信息服务还是远程指导、现场培训,她都亲力亲为。小茶苗从筷子粗细到枝繁叶茂,她事无巨细件件上心。

  这片叶子的“共富曲”,跨越2000公里山海,从独唱演进为合唱。如今,浙江的千万株捐赠茶苗已经在贵州、四川、湖南等3省5县扎下深根,为内陆带去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上千万的产业价值,在更多山村续写“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传奇。

  保护绿水青山

  回馈真金白银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次来到安吉考察。据《浙江日报》报道,当总书记听说村里的农创客“葡萄一串最高卖出268元”时,他高兴地说这里的山水保护好,继续发展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

  如今,陪同记者采访的溪龙乡工作人员王傲然对此深有感触。现在的安吉不光卖茶,也卖风景,因为有着好山好水好空气,当地民宿在全国都非常有名,还建起了影视拍摄基地。理念一变天地宽,从一季茶叶到四季“钱”景,这里的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流淌出真金白银。

  以绿色为底色,实现生态富民的美丽“变身”,安吉不是个例。20年来,在“八八战略”引领下,浙江在全国率先探索出经济转型升级、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谐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

  天蓝、地净、山绿、水清成为浙江乡村最显著的标志。从2003年6月习近平同志倡导启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始,浙江省强势打出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和“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组合拳,目前,浙江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第一。

  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不光在乡村,2004年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了“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让浙江生态省建设先行一步、走在前列,2019年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数据显示,浙江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已从42.9%升至97.6%,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降到24微克/立方米,达到有史以来最低点。

  生态保护这门功课,浙江无疑是“尖子生”。不过,绿色浙江的澎湃动能,更体现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重塑上。农村整体面貌的深刻变化遍布全省,不断丰富拓展“两山”转化通道,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年来,浙江的城镇化率从2003年的53%提高至2022年的73.4%,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全省农民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增长至2022年的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动力所在、后劲所在。如今,浙江不仅要把高品质的“绿”转化为不断流动的“富”,还要让“金山银山”更好地反哺“绿水青山”。

  告别安吉茶乡,记者向南而归,内心思绪万千。放眼10万平方公里的之江大地,不难发现,伴随着“八八战略”的深入实施, 在浙江,“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梦”已然变为现实。


浙江老年报 新闻 a0002 一片叶子变金山 2023-07-11 浙江老年报2023-07-1100005 2 2023年07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