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5版:银尚

漫漫“寻宝”路 传承好家风

老报人建成永康首个“家庭档案馆”

  见习记者 韩林园

  通讯员 翁俏

  近两日,70岁的朱有抗几乎每天奔走在“寻宝”路上,他四处搜寻木匠父亲生前打造的物件,要把这些“宝物”存放在刚刚修建完成的“崇鲁居”里。

  “崇鲁居”坐落于永康市古山镇晏塘村晏塘中路103弄1号,这里曾是朱有抗和父母生活的旧屋,经过设计和改造,如今成为永康首个“家庭档案馆”。

  老报纸成为镇馆之宝

  循着木楼梯、踏上木地板,就来到“崇鲁居”二楼的家庭档案馆,里面主要放着家族第二代人的档案,共计200多卷,分为学习、文书、荣誉、证件、作品等10大类。其中,各类剪报、老报纸占了很大篇幅。

  “报纸、剪报大部分都和我自己的稿子相关。”作为崇鲁居第二代主人,退休前,朱有抗先后担任过永康报记者、编委,永康市委报道组组长,《金华日报》社永康记者站站长,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报人。

  翻开1996年的文书档案,“中国五金新产品博览会”(后更名为“中国五金博览会”)的目录映入眼帘。朱有抗的记忆也被拉回到那年:“作为首届中国五金博览会的参与者,我见证了这一盛会为永康带来的深远影响。”

  当年永康的发展遇到瓶颈,市委主要领导审时度势作出果断决策,通过举办首届中国五金博览会,“让永康五金走向世界、让世界五金汇集永康”。全市上下团结奋斗,一炮打响永康五金的知名度,真正激活这座城市欣欣向荣的行业生态。

  “许多来参观的市民都说,老报纸就是我们这个家庭档案馆的‘镇馆之宝’。”朱有抗说。

  把好家风传承下去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这里的每件物品、每张图片、每卷案宗,都是岁月的记忆、人生的轨迹、历史的回声,也成为百姓日常生活故事的再现。”市民陈芳在参观崇鲁居后写下了这段文字。

  朱有抗非常赞同这个表述,也道出了修建家庭档案馆的初衷:“记载了历史,才能教育后人,传承家风。”

  崇鲁居一楼,朱有抗用70平方米的空间,以具象化的形式为父亲单独“建档”。从一整面墙的斧锯凿刨,到老人亲手做的物件,再到徒弟、村民的评价之语,一位朴实、聪慧、善良的老匠人形象呼之欲出。

  “父亲是木匠,没有念过一天书,但勤劳善良,不仅用手艺养活了一家八口,还帮助了很多人,他在言传身教中把好家风传承了下来。”朱有抗说。

  勤劳诚实、自立图强、知足感恩、崇德向善,朱有抗把家风概括为16字。

  “通过把家风故事、长辈奋斗史装订成档,让后辈们有档可查,有案可看,结合当下就能更明白家风对家庭和谐及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并一直传承下去。”朱有抗说,他还打算对档案馆实行制度化管理,并设立家族基金,募集的资金除去档案馆的日常维护外,还用来奖励优秀学子、资助年轻一辈创业,让这里真正成为扬善举、承孝道的好家风传承基地。


浙江老年报 银尚 a0005 老报人建成永康首个“家庭档案馆” 2023-07-11 浙江老年报2023-07-1100005 2 2023年07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