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4版:浙里养俱乐部

忆儿时夏日生活

  炎热的夏天来到了,已是耄耋之年的我经常在有电风扇、空调的房间里看书、看报、写文章、休息、睡觉。午饭由养老服务公司送上门,生活很惬意。有时,玲珑活泼的第二胎小孙女来陪伴我,与我一起看电视、玩手机。看着如今幸福满满的小孙女,我想起了上世纪50年代初的夏天生活。

  我小时候生活在桐乡市石门湾南市街的京杭大运河的河边的一幢房子里。那时候,南市街是清一色的石板路,临水河岸边都造起了水阁楼房子,每隔一二十米就有一个河埠,所以居民到河边挑水、洗衣、淘米、洗菜很方便。而住在水阁房子里的人家,生活更方便,家中不用置备水缸,只要买一只吊桶和一根麻绳就行。用水时,将拴有麻绳的挂一个铁块的吊桶扔进河中,将水吊上来就可。为什么要在吊桶环上挂一个铁块,这是为了使吊桶能顺利沉入水中,吊起一整桶的水。

  暑假里的白天上午,我有时到文化馆打乒乓球、看报,文化馆开设在石门镇首富郑耀孙的郑家厅上。那时,虽然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但住在郑家厅里感到很阴凉。午饭后,我喜欢到内弄堂躺在藤椅上午睡、乘凉。穿堂风吹来,凉飕飕的真舒服。午睡好后的下午,我在河边拾废铜、废铁、玻璃,然后卖给废品收购站,换取零花钱。

  由于运河里的水很清澈,每到夏天下午两三点后,下河游泳的人就多起来了。尤其是我家门前正对的河埠,不仅石阶很宽,而且还用较大的石板建成一个平台,所以在这里游泳的大人、小孩特别多。大多数人是自由泳,游泳技术高的人潜泳、仰泳,有些人还进行比赛,看谁先游到对面岸边。刚刚学游泳的人拿着长条形的木板充当“救生圈”,在浅水中游。这种喧闹壮观的场面吸引了许多人在岸边观看,也吸引了年仅十岁的我去凑热闹,傍着木脚桶,在浅水中“扑通扑通”折腾。

  吃完晚饭后,不少人拿着竹椅、藤椅在街路上乘凉。我与其他两个小伴喜欢围坐比我大五岁的隔壁邻居乘凉。我们三个一边乘凉,一边听他讲故事,一边轮流用扇子替他驱蚊、扇风。他讲的故事是《西游记》,像说书先生那样讲得十分生动,我们听得很入神,直到“且听下回分解”,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结束了当天的乘凉。有时,他因有事,没有来乘凉,我们三个小伙伴只能天南地北聊聊天,数星星,看月亮。

  晚饭后,大人、小孩在街路上乘凉的人虽然很多,但是住在水阁房子里的人家出来乘凉的很少。因为水阁房子冬暖夏凉,即使是三伏天,一到晚上,河里带着水味的凉风便会四面八方地从楼板缝里、窗户里钻进来,吹在身上,暑气全消。寒冬腊月,水阁房子里也暖洋洋的。这种说法,我起先是半信半疑。直到1960年,我在南日初中任教时,住在亭桥集镇的一年多的水阁房子里,才得到了体验,后来学校迁到了屠甸镇,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张兆荣


浙江老年报 浙里养俱乐部 a0014 忆儿时夏日生活 2023-07-11 浙江老年报2023-07-1100014 2 2023年07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