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道通“魔都”
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好。我们提出北接上海、东引台资,就是要更好地利用上海这一对外开放的平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外商落户,吸引外资投入,扩大对外贸易,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摘编自《之江新语》
本报记者 俞琪 见习记者 赵培希
六月梅子黄时雨。
90后小林舒适的“双城”生活,在宋词淅淅沥沥的诗意之外,更兼时代的速度与激情:6时30分起床,7时28分从嘉善南乘高铁到上海虹桥,31分钟后抵沪,转地铁,9时左右到达公司上班。
日出而作,去上海打拼奋斗;日落而归,回嘉善享受生活,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家常便饭。小林自认比父辈们有了更广阔的职业选择。如此无拘无束的自由,与两地20年来持续推进的交通一体化密不可分。
这一点,嘉兴市嘉善县交通局原党委书记、70岁的蒋奇雄深有感触。他回想起2004年2月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首次到嘉善调研就指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努力建设成为我省开放型经济的前沿阵地。
如何“接”?怎样“建”?修路自然是第一要务。蒋奇雄感慨,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嘉善驶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其中接轨大上海的交通建设更是跑出史无前例的“加速度”。
地缘相近 人缘相亲
嘉兴融“海”得天独厚
此次采访,蒋奇雄特地邀请嘉善县交通局原局长、93岁高龄的许青峰同行。
许青峰记得,习近平同志首次到嘉善调研,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当时恰逢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交流重大战略决策一周年之际。
那次调研,习近平同志对嘉善发展提出,要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深入实施主动接轨上海、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八战略”落到实处。
嘉善,襟苏联沪,是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我们不临海,但却靠着上海这个最大的‘海’。”许青峰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这八个字来形容嘉善与上海的渊源。
两地同属长江中下游及太湖流域地区,古代嘉善曾一度隶属松江府,历史上向来联系紧密。
在姚庄镇,一些村庄和上海仅一河之隔,村民往来频繁;不少嘉善人就医首选会去上海,而非嘉兴市区或杭州。
许青峰的老家在西塘下甸庙,儿子小时候生病,一家人都是坐船到上海求医问药。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