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小河
我的家乡在宁波镇海庄市万嘉桥。1970年初,我告别家乡应征入伍,随着光阴流逝,当年的情景和熟悉的面容渐渐淡去,唯有家乡的那条小河,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当年,万嘉桥一带不通汽车,出门是高低不平的石板路,小河成了重要的交通枢纽。供销社的生产资料、日用百货,生产队交公粮都依赖水运。河水很清,近岸处有野菱、野茭白、野鸡头,水中有鲤鱼、鲫鱼、河鳗和带刺的黄颡鱼。我去河埠头淘米,当白色的淘米浆水漂出筲箕,成群小鱼围上来抢食,胆大的冲进来抢米吃,只要快速拎起筲箕,筲箕中就有几条蹦跶的小鱼。那时,钓鱼是件简单的事,取一枚缝衣针,在油灯上烤烤,用镊子钳弯成鱼钩,拴上丝线,穿上几粒鹅毛当鱼漂,挖几根蚯蚓当饵,在河埠头或桥洞边下竿,常有不错收获。
小河水灌溉两岸万倾良田,牛拉水车,脚踩水车,将河水缓缓注入农田,大队还有一台装在船上的电动抽水机,轮流给生产队抽水灌溉。生产队还有专人“罱河泥”、捞水草,腐熟当肥料。农闲时,县里还组织劳力疏浚河道、修理沟渠,有了小河,生活虽不富足,却也温饱无忧。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了很大变化,周边建起了化纤厂、发电厂,小加工厂,小养殖厂也越来越多。世代“摸六株”的农民,终于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中解脱出来,有的经商办企业,有的搞养殖、种植业。经济发展了,腰包鼓了,水泥路取代了石板路,天然气取代了柴草煤球,抽水马桶取代了茅坑,人们不再那么依赖小河,工厂的废水,生活污水,甚至垃圾,都无情地倾入小河。小河在挣扎,在哭泣,似一个沉疴缠身的老人,在喃喃诉说着当年的繁荣,痛斥着糟蹋它的人们。然而这一切,人们并没有感觉到。
2001年,我转业进入省城。数年后的早春,我在九龙山庄开会,会议结束顺道回家看看。车沿着中大河缓缓东行,我惊奇地发现,小河变了!河两岸砌了齐刷刷的石堤,种植了树木花草,河水轻快地流动着,河面上不见了油污和一簇簇水葫芦,近岸处长出了青青的水草。水清了,鱼儿欢了,岸边又多了垂钓的村民。小河在历经沧桑后,再次焕发了青春和活力。
村书记李飞雄告诉我,这几年市、区两级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下大力整治中大河,截污清淤,改厕改水,雨污分流,垃圾分类,分别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落实了常态化管理制度,使小河得以重生。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发展,新建了敞亮的村民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健身房,腰鼓队,舞蹈队,日子越过越红火。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愿浙江青山隐隐,绿水悠悠,让绿色始终成为浙江现代化先行建设中最动人的色彩。 董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