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新闻

文章导航

“小浪花”卷起“千堆雪”

  (上接一版)当过工人、干过编剧的陆湘汉,接到指令时,正一门心思筹备刘德华演唱会。从一路飘红的票房中回过神来,老陆开始仔细思量一个问题:省委书记为何如此关注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习近平同志任职浙江省委书记后,省委提出了实施“八八战略”决策部署,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是其中重要一项。“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读了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陆续刊发的《文化是灵魂》《文化育和谐》等文章,老陆从字里行间,对省委书记的深谋远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由是,他感觉肩上的分量沉甸甸:作为全省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创新之举,这朵“小浪花”要卷起“千堆雪”,成为推动浙江文化大省建设中体制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的一个重要引擎。

  “浪花”招募的第一名“员工”,就是那台多功能流动舞台表演车。“现在杭州运河边停着的这台大篷车,已经是整体升级后的第三代‘变形金刚’了。”老陆告诉记者,大篷车长13.5米、宽2.5米、高4米,打开后立刻就变成一个约90平方米的舞台,车内灯光、音响、舞美道具等一应俱全,可以深入乡镇、农村,把免费的文艺“外卖”送到老乡家门口,每演一场,村干部就在演出凭据上郑重盖章。

  创立之初,“浪花”没有自己的演员。下乡为百姓演出,得到了省内各大文艺院团的无私支持,当家台柱子,梅花奖名角,个个都在大篷车上亮过相。部分文艺团队还定下规矩:凡是参与“浪花”送戏下乡的演员,年终奖多发一笔。

  “贴钱上班”为哪般

  只因三个“想不到”

  “大学四年没发现你有什么艺术‘细菌’啊?”2005年7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老师,看着富阳姑娘周洁在就业去向表上写了“钱江浪花艺术团”,十分意外。

  小周笑着解释:“我不是去唱歌跳舞的,而是做公共文化服务,和本专业也算触类旁通。”

  原来,2004年暑假,听说文化部主办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招募志愿者,她抱着“开开眼界”的想法报名参加,具体工作是帮陆湘汉卖演出票,一老一少就此结缘,她成了钱江浪花初创团队的“十二罗汉”之一。

  如今,跟随老陆送出3700多场大戏、盖了3700多回公章,“小周”已成“浪花”的负责人之一。她笑着,双眸泛起星星点点的泪光:本想跟着老陆干上三五年,积累经验再作打算;不料一干就是18年,再也放不下、离不开了。

  在她眼中,“浪花”的魅力也许就是三个“想不到”——

  想不到群众这么喜欢。

  全省各村均以过年、娶媳的最高待客之礼迎接“浪花”:江山百姓端出“十八碗”,丽水群众送上“两个丁”(注:即被蛇咬过的猪胃)。村民们拉起欢迎横幅,看到激动时还跳上舞台一起拉二胡,更有老人拿着纸笔挨个找演员要签名:“年轻人演得太好了,我想记住你们的名字。”

  在遂昌县龙洋乡,村民们得知因山体塌方演出车无法通过时,肩扛手抬将演出器材和道具拉到了村里。

  在浙皖交界处的安吉高禹镇,演出开始后,很多安徽老乡开着手扶拖拉机翻越了一座山头过来观演。

  一场场、一幕幕的感人画面,印刻在“浪花”每位演职人员的胸中。他们内心是震憾的,被需要的感觉是幸福的。

  想不到年轻人如此热爱基层的舞台。

  “假如艺术养活不了我,就让我来养活艺术。”1990年出生的温州籍演员张佳敏说,大篷车是人生的舞台,“我从未以金钱来衡量在‘浪花’演出的价值。”不送戏的时候,她就做代课老师、商业拍摄赚钱。

  爱是一种双向奔赴。1986年出生的杭州演员林晓,已在“浪花”供职12年,是一个12岁男孩的母亲。她回忆,每到一地,戏还没开锣,会先来一场“抢人大战”:老乡们抢着拉演员住自己家,有的拎起行李就往回跑。

  “浪花”下乡,大篷车上装设备,大客车上载演员。每个座位后面都配有一面小镜子,方便演员化妆;车厢中部有布帘,一拉,就隔出了男女更衣室,这群年轻人上车变装、下车演戏,他们说:“很艰苦,但很美好。”

  想不到能得到省委书记的批示表扬。

  2006年8月,送戏回来的“浪花”们收到了一个巨大的惊喜:他们获得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批示表扬。他肯定了“浪花”用文化直通车这种创新的演出方式,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当时我只有20多岁,‘浪花’组建才1年就获得省委书记的批示,这是每一位参与者一生的自豪。”事隔多年,周洁依然按捺不住内心的热烈。

  从无到有谓之“创”

  从有到无亦是“新”

  浦江演出结束后,大篷车的下一站是哪里?

  “正想告诉你们呢,这第三辆大篷车已经用了10多年,也快完成历史使命、转换舞台了。”周洁笑着说。

  原来,2013年浙江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截至2022年底,累计建成20511家,实现了500人以上建制村“全覆盖”。如今,在文化礼堂自导自演办一场热热闹闹的“村晚”,已经成为浙江乡村老百姓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节庆活动。

  遥想18年前,应对基层文化匮乏, “浪花”应运而生。此后,嵊州越剧大巴、衢州文艺大篷车、平阳流动剧场、景宁文艺直通车、庆元文化大篷车等常年穿梭于基层,为群众送去量身定制的文艺节目。

  十八载耕耘播种,收获万物生长。如今,全省村村都有大舞台,文化礼堂遍地开,“村晚”“村赛”出类拔萃,浙江城乡老百姓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从无到有是创新,从有到无更是适应时代进步的探索。现在的“浪花”正从大篷车时代,迈向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用与时俱进的文艺节目服务老百姓,我们一直都在。”周洁如是说。

  和“浪花”的演职人员告别时,记者胸中心潮澎湃。文艺当随时代,从一辆流动大篷车到2万余家文化礼堂,从一朵“浪花”一年送戏下乡210场,到2023年春节期间5800余场“村晚”的精彩上演,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建设、辛勤耕耘下,农村文化礼堂已从“盆景”跃迁为“风景”,不仅成了美丽乡村的文化地标,更自然而然跻身民有所乐的“乡村客厅”、传承历史的“乡愁基地”、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园”,呈现出一派生生不息奔涌向共同富裕的钱江文化大浪潮。


浙江老年报 新闻 a0002 “小浪花”卷起“千堆雪” 2023-05-30 浙江老年报2023-05-3000005 2 2023年05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