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5版:银尚

46年坚持做“业余记者”

台州这位退休老师
缘何如此热爱新闻

  本报记者 王杭晨

  通讯员 陈静 金子颖

  自驾、单反、航拍、修图……这一系列词汇让人联想到潮流青年,但却是台州玉环市干江镇初级中学71岁退休教师吴达夫的日常,有趣的是,朋友们都喊他“吴记者”。

  原来,给新闻媒体投稿,是吴老师的业余爱好,而这项爱好他坚持了数十年。

  “我认为新闻有两大价值,左肩传递真实,右肩记载历史。”吴老师说,要用镜头传递真实、用文字传递力量。

  初“入行”

  做好新闻事实“传播者”

  1977年,吴达夫给当时的玉环县广播站投了第一篇稿件,讲述了自己的真实见闻:上栈头村的一位小学生将捡到的“上海牌”手表物归原主。

  作为事件的目击者,他认为孩子做了好事就需要得到表扬,也值得被更多人学习。

  这篇稿件被广播站录用播报后,他意识到写新闻稿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不仅能将助人的精神传递给别人,更能让自己从中汲取更多的力量。

  常实践

  当好社会预警“敲钟人”

  从那之后,吴达夫便一发不可收拾。

  每天下了班,他会特意绕远路去捕捉可报送的信息,回家后便坐在煤油灯旁拟稿,第二天一早将稿件寄出。

  从助农销售到渔获上岸、从志愿服务到建筑进程,不管是“日常”,还是“突击”,不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城市巷尾,哪里有新闻,吴达夫就在哪里。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投稿发生在1992年。当时,白马岙村前洋海面上有一处暗礁,由于没有设置航标灯,导致货船、渔船频频侧翻、触礁,造成严重的财产与经济损失。吴达夫见此情景便撰写文章,最终在报纸上发表。

  报道一出,随即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白马礁上建起航标灯,再也没有发生过船只侧翻、触礁的事故。

  自此,吴达夫对新闻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绝不能把新闻当成简单的个人兴趣爱好,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媒介。

  跟潮流

  争当与时俱进“弄潮儿”

  真正走上“职业记者养成之路”,则是在他退休之后。

  凭借着对摄影的执着和毅力,他自学图片处理、视频剪辑技巧……逐渐摸索出了门道,水平与日俱增。如今他已成为具备“采、写、编、摄、修”于一体的“多面手”,每年在各级媒体上发表的新闻报道多达300余篇

  “做‘业余记者’是一件很有味道的事情,虽然辛苦,但我甘之如饴。”这位“老记者”对记者说,他将始终勤练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我相信更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篇。”


浙江老年报 银尚 a0005 台州这位退休老师
缘何如此热爱新闻
2023-05-30 浙江老年报2023-05-3000006 2 2023年05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