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知多少
听听这些文物怎么说
无论身处什么时代,社会的进步,生活的富裕,都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在我国博物馆馆藏文物中,便有许多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力或劳动场景的文物。历经岁月沧桑、时代更迭,让我们透过展厅里的文物寻找古代劳动人民的身影,且看它们有什么话要说。
磨钁铜俑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2003年合浦县风门岭26号墓出土
简单科普一下“我”的时代背景,在秦汉至六朝时期,郡县制度进一步确立,大批中原人民迁居广西各地,汉越杂居相处,民族融合更加深入。中原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农业、手工业等取得较大发展。
大家看“我”单腿跪坐,身体前伸,努力工作的姿势便能猜到,“我”正在打磨一件农具,它的名字叫做“钁”。想必许多人对这个字非常陌生,其读音与“决”字相同,是一种形似镐的刨土农具。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原铁制农具、牛耕技术及优良品种的输入,广西农业获得长足发展和进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而农具的更新与进步也体现了汉代农业技术发展的水平。
手斧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
1982年百色百谷遗址出土
“我”的名字叫“手斧”,是一种常见的史前石器,主要用于屠宰大型动物和挖掘植物根茎。
单从外形来看,是不是觉得我平平无奇,而且非常粗糙简陋?但是在“我”生活的时代,制作工具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把石英岩或砂岩砾石用直接打击法横向加工而成。若是注意观察,便会发现“我”的正面、侧面、底面基本对称,这说明古人在制作前已经设想出基本形状,再按照一定的规范工序制作,堪称人类审美意识的最初萌芽。
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不仅是人类最早的标准化工具,也是测量早期人类智力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证实了早在80万年前,广西境内的早期人类就拥有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手斧制造技术,其年代比欧洲手斧还早30万年。
长方形五俑三眼红陶灶
东汉(25年—220年)
1954年贵县(今贵港市)
新村22号墓出土
想知道东汉时期的手工业作坊是怎么运作的吗?别急,先来介绍“我”的基本信息。“我”是东汉时期的陶制明器,呈长方形,通高21.5厘米、长28厘米、宽18.8厘米,是按照实物灶台仿制。
接下来要好好展示“我”的全貌。在灶台的前方,有一个火门,后面则有一个制成仰天吐烟的龟嘴形状的烟囱。灶面共有3个灶眼,分别放置了釜、双耳锅、甑3件容器。灶台共有5个人俑同时在不同的岗位上作业。
仔细看,有的人俑正从锅内捞起东西并放置在锅台上,有的正在往锅中投放东西,人俑各司其职的工作神态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据专家推测,制作“我”的人很有可能想要表现工人在染坊里染布的情景,同时也反映出东汉时期封建庄园经济背景下手工业作坊的发展。
石磨盘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4000年)
1978年钦州那丽独料遗址出土
人们发现“我”的地方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多为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是广西首次发现的一处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据专家推测,当时人们把采集到的带壳稻谷放在“我”的身上,再手持石磨棒压在稻壳上来回搓动,使稻壳脱落,成为可供煮食的稻米。
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谷物加工农具,“我”的使用时间不仅很早,而且延续时间长、流传范围广,从新石器时代乃至今天的许多地区,我都是人们加工粮食的重要工具之一,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改善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南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