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浙里养俱乐部

回家的路

  一个离县城有四十多公里的小山村,虽只是个在县级地图上圈个点的地方,却让我魂牵梦萦。村子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完整保存着多幢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清砖马头墙的徽派建筑群,气势宏伟。但是由于位于丘陵山区地带,崇山峻岭是村子最大的地形特征,远离县城,交通十分不便。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确乎,也不知道从哪天起,勤劳的祖先先后在村四周修建了靠坑岭、上和岭、江山岭、养元岭、蒲阳岭、百步岭、乔竹岭、瓦窑岭等多条峻岭古道通往外界。这几条峻岭古道完全是祖先用汗水甚至鲜血在没有路的山壁上开凿出来的,有数不清道不尽的故事流散在这些石板上,等着后人前往倾听。这几条峻岭古道镌刻着祖先文明发展的印记,见证了村子的发展,集中展示了当地的自然生态、风土民俗和人文历史,也寄托着浓浓的乡愁。

  经过村民的不懈努力,在我读小学一年级时,终于打通了一条通往乡政府的简易公路,开通了村里到县里的公共汽车,从来没有走出家门的老人有生以来终于在家门口见到了汽车,村民终于可以走在宽敞的大道上。可是修建的只是泥路,道路坎坷不平、泥泞不堪。 晴天时,一阵风吹来,到处尘烟滚滚,特别是汽车过后,会带起一条长长的黄龙,人们不约而同地捂住鼻子和嘴巴。一到下雨天,路面到处是水坑,走过那段路,鞋子、裤子都沾上稀泥。每年春节期间,到村里来拜年的客人调侃说:“这不是拜年,是‘拜泥’。”语气中却总有一份无奈、期盼与埋怨。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村民联合集资修建了一条贯穿村庄的水泥路,一直修到村口。再过几年,村村通公路工程开始了,水泥路一直修到乡政府为止,贯穿了整条候蒲线。往昔觉得那么遥远的县城,如今似乎近在咫尺。经过五水共治和美丽乡村活动后,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村里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回家的这条路上奔驰的汽车逐渐增多了,水泥路修得更加宽广了,人们的心情更好了,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路灯安装在这条路上,把黑漆漆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昼。

  公路沿着山谷,穿过松林,盘旋曲折,像一条浅色的带子,缠绕着翡翠般的山峦。松林中长满了翠绿的细竹子,每到春回大地之际,长出细竹笋,微风徐徐发出沙沙的响声,远远望去好像大海的波涛一样。道路两边盛开着五彩缤纷的野花,像五彩的绸缎一样从车窗边滑过,温暖的春风夹着花香扑面而来。这些松林、细竹、野花给这条带来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回家的路变近了、变美了。如今,一条条平整宽阔的水泥路、柏油路通向通往邻近城镇、村落,通往县城和诸暨城区,人们不用再为出行感到不便,一条崭新的宽广致富之路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这是人们熟知的一句经典歌词。家是我们从小生长的地方,家是我们难忘的乡愁,无论你身在何处,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回家的路。

  张必强


浙江老年报 浙里养俱乐部 a0015 回家的路 2023-05-16 浙江老年报2023-05-1600014 2 2023年05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