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5版:银尚

为“美丽经济”添颜值

海宁这群老同志齐心同写共富经

  本报记者 王杭晨

  通讯员 朱悍晟

  近日,在海宁市马桥街道新塘村第四届梨花节开幕式上,出现一群“神奇动物”。漫步梨花树下,30余件柴草编织的十二生肖和卡通形象惊艳亮相,引来游客争相合影。

  在新塘村,有一个“柴砖银行”,顾名思义就是村民存放柴火和砖瓦的“银行”。村里老党员周雪康利用从“柴砖银行”收储的大量废旧柴草,带领“五老”志愿者设计制作飞禽走兽、卡通IP人物等上百种柴草工艺品,让“神奇动物”扮靓乡村风景,形成特色旅游资源,每年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新塘村还被华东理工大学列为“乡村社会治理人才培养与教学基地”和“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践观测点”,由“五老”志愿者制作的两头大柴牛在校园安家落户,为学术研究提供生动案例。

  近年来,海宁通过“银字号”共富工坊载体,聚拢农村老党员和老干部资源,在推动村落文化建设、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精准发挥老同志作用,为“美丽经济”提“颜值”添“价值”,形成“群雁齐飞、助力共富”的生动景象。

  从拉板车手扛设备,到开面包车用上数字放映机,放映3万余场、行程超35万公里,观众数以百万计……40年来,海宁“五老”志愿者徐九斤一直坚守在农村电影放映一线,足迹遍布海宁及周边县市10余个乡镇的每一个角落。2015年,由他创建的九斤电影珍藏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数十部不同年代的放映机、200余部电影胶片、2600余张电影海报、上万册电影杂志,见证中国农村电影的发展历史,被浙江大学等40余家院校(单位)列为实践基地。2020年,以徐九斤名字命名的“乡村电影文化节”在海宁市许村镇科同村诞生,这场全国性的电影盛会让优质文化资源有了向乡村流动的出口,打响了“光影故事村”品牌。

  在位于海宁市长安镇“花漾年华风情线”上的兴城村美洋洋文旅综合体内,作为嘉兴市篾竹非遗传承人的俞付坤正在向大家展示他的竹编制作过程。劈篾、编织、上色,俞付坤的双手在细软的篾条间来回穿梭、纵横交织,娴熟的技艺让游客们啧啧称奇。2020年起,兴城村以“竹文化”为切入点,在有着篾匠行当悠久历史的篾竹里小组重点打造非遗花园式村落,坚守技艺40余年的老党员俞付坤主动把自己的竹器作坊搬进村里的“匠人工坊”,向往来游客和村民们展示竹编文化、教授竹编技艺,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愁记忆,成为美丽乡村文旅精品线路上的必备打卡点。

  曾任海宁市黄湾乡副乡长的施惠林退休后一直从事非遗技艺的传承,成立“慧灵编织社”,教学足迹遍布周边县市,让许多当地妇女都学会了草编技艺。以“非遗联姻”为契机,近年来,黄湾镇着力推动与“她”共富,招募农村低收入家庭妇女、全职宝妈等群体从事工艺品编织,进入宽塘“烟火集市”等渠道,作为旅游纪念品售卖。

  “结合草编、蓝印花布两项非遗技艺,创作出一些好看、实用、有市场的手工产品,不仅能为妇女朋友增收,也能更好地传承发展非遗文化。”施惠林说。


浙江老年报 银尚 a0005 海宁这群老同志齐心同写共富经 2023-05-16 浙江老年报2023-05-1600005 2 2023年05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