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为己”才能“为人”
著名学者曹文彪开课
本报记者 王杭晨
通讯员 许昌 丁一
作为杭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之一,“纯真年代”书吧曾吸引莫言、陈忠实、余华等诸多文人大家来此聊文学、会朋友。近日,书吧迎来一位“老朋友”——浙江省委党校原学术委员会委员、社会学文化教研部教授、著名文化学者曹文彪。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关系甚密的交叉概念,其共同的部分是文,不同的部分则是化和明,这两者是对文的不同的述谓。”这位年逾古稀的银发教授为一众书友阐述自己的文化观。
“银发讲坛”掀起文化热潮
曹文彪的追课者中有普通市民、机关干部、教师、博士研究生,有学者、教授、企业家,更有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涉及各个领域、年龄段。
作为讲者,曹文彪感到很欣慰,他说:“这表明人们对文化非常渴望,时代的精神慢慢从浮躁走向安静,大家能够好好思考一些问题。”
在职期间,曹文彪在省委党校主体班次及研究生班开设“建设先进文化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一系列专题课。他的课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每节课都留有一定互动时间,由学生指出问题、提出批评。课后,他会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力求课程精益求精。
他常说,学者不能把脸面看得太重,而应把求真知放在首位。
2013年退休后,曹文彪受聘为省委党校教学督导,加入省委党校老教授讲师团,继续发挥专长优势,帮助省委党校及县级党校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学而“为己”才能“为人”
什么是文化?曹文彪认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系统。自上世纪80年代从事文化学研究开始,他便决心将文化的核心概念研究透彻。
“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认为,学者应‘为己’,不迎合、不功利,持之以恒,不为外界所动,这样才能做出好学问。”曹文彪说。
长期以来,曹文彪一直行进在文化理论的学术前沿。他先后应邀赴中央党校全国高级理论研修班、浙江省委组织部名师讲堂、以及杭州市民大讲堂等开展各种文化专题的讲学;多次作客杭州电视台“钱塘论坛”栏目,接受文化专题的理论专访;连续八届担任全省机关干部讲书大赛主评委。
如今,曹文彪仍致力于文化学研究。他说,选择学术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做学术研究的生活是充满生机的,做生活中的思想者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