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拥抱晚晴
工匠精神 闪耀之江
本报记者 张伟群
养老服务工匠精神在钱塘江畔闪耀。4月16日,浙江省“十佳养老护理员”颁奖仪式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3名“功勋养老护理员”和10名“十佳养老护理员”站上领奖台,展现全省2.2万名持证养老护理员的风采。
本活动于去年10月启动,由浙江省民政厅指导,浙江康养研究院、浙江老年报社、浙江省老年服务业协会共同主办,浙江省福利彩票管理中心冠名支持。
今天,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到这群守护夕阳的美丽使者身上。
建好一支队伍 养老护理有作为
养老护理员是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顾和医疗支持的专业人员,协助老人服药、进食、洗浴、上下床等。他们能够给予老人关键支持,对老年人身心健康非常重要,还能帮缓解家属压力。
当前,我国正加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护理员作为守护“夕阳”的使者,已成为养老服务这一“朝阳”产业中的关键力量。但收入低、工作繁重、缺乏职业上升通道,使得行业吸引力不足,养老护理员供给侧存在巨大缺口,整体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浙江把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作为构建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连续两年提出新增6000名持证养老护理员,到2025年,全省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要达到25人。各地频频亮招“拴心留人”,将养老护理员纳入人才激励体系,提高入职奖补和岗位津贴,使这份工作成为社会尊重、人人向往的职业。
这些年来,浙江福彩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发行宗旨,为社会福利和养老事业发展提供重要资金保障。2013-2022年,浙江福彩公益金共资助老年事业项目7万余个,资助资金超100亿元。
经过多年努力,浙江养老护理员队伍成色有了明显提升。2019年,我省养老护理员代表队在中国技能大赛养老护理员职业竞赛荣获团体第一名、3项个人一等奖,在一等奖获奖者中占到四分之一。在重大赛事上摘金夺银,使得这一职业日益彰显价值。
推选一批典型
身边榜样有力量
平均年龄37岁,7人有医学专业背景,9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最高学历为硕士;在专业领域全部得过市级以上奖项,多人获评“浙江工匠”,多人在国家级比赛中斩获大奖……这就是本次获评养老护理员组成的“金牌战队”。最年轻的是温州市社会福利院的邹杰硕,出生于1994年,也是唯一的男性。根据自身的从业经验,他表示,年轻高学历男护理员兼备力量、细腻和专业,在这个行业中能够大展宏图。
在平凡中创造不凡,是他们最大的共性。由销售转行的陈鸿鑫,17年坚守护理一线,总结出“快慢结合”的实用经验;“十佳”中唯一超过50岁的孔蝶峰,扎根海岛13载;来自丽水云和的陈艳,则坚守山区20年。。
服务老人,需要用心用情。工科硕士夏洁洁毅然投身养老行业;因为爱笑、贴心、靠谱,占国晶被长者称为“小宝贝”;沈欢则一点一点引导精神障碍老人学会普通生活。
这是一支特别有觉悟、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队伍。新冠疫情发生时,钱银云奔赴隔离点照顾高龄、失能老人;“海岛支老”时,张璐多次踏上偏远海岛送“教”;工作需要时,吴利妹护理、运营两手抓成为“万能”老师。
“传帮带”更是他们肩上的责任。曹媛领衔认知症照护“智媛”创新工作室,俞蒙霞、郭素玲开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培育更多养老护理员为己任。
问路行业未来
发展大势有期待
最近,浙江各地民政部门主导的养老护理员培训和技能比赛陆续收官,90后成为主力、00后大显身手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是否意味着,护理行业的春天到来了?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政府推动和社会各界关心下,确实有越来越多的青春力量进入养老护理行业,但整个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21年起,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在温州、嘉兴等城市开展机构养老护理员调查。该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晓婷告诉记者,相关地区的养老护理员人才供给上处于短缺状态,人员结构上仍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调查还发现地区发展不平衡,比如在温州市区,养老护理员平均年龄50岁左右,但在泰顺等县域,这一数字会达到55岁以上。
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养老护理员?刘晓婷说,护理需求有着明显的代际差异,目前浙江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平均年龄约82岁,这一群体对专业护理要求不是很高。随着新一代老年人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提高,对照护质量的要求越来越明晰,专业护理员会更加供不应求,反过来也会倒逼队伍更年轻、服务更专业。
“需要建立起养老护理员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刘晓婷说,老年人需求日益多元,医疗、照护技术日新月异,政府、机构、市场等多元主体要将养老护理员培训实现长效管理,推动行业持续进步。
刘晓婷也关注到,一些养老机构规模连锁化发展,增加了行业的吸引力。养老护理人才到这些机构,职业拓展空间更大。高素质年轻人的引、育、留、用,反过来也能促进机构和行业发展。
目前,浙江许多地方,养老企业员工、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工作人员、社工、义工等都踊跃报考养老护理员,这反映了养老护理人才向居家养老领域渗入的新现象,也让我们看到,打造复合型养老护理人才,已成为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