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浙里养俱乐部

暖鞋里的爱

  我在琳琅满目的鞋柜里找出一双很久没有穿过的暖鞋,似乎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但鞋子背后的爱一直温暖着我,照亮我的人生路。

  儿时的冬天缺吃少穿,每到冬季,我的脚上都会生冻疮。发热后很痒,痒了就用手去抓,如果抓破了就会发炎溃烂,一直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才会痊愈。直到现在,我的脚上还留有冻疮疤。

  那些年,人们很少舍得花钱买鞋穿,穿的几乎都是手工做的布鞋,妇女们空闲时就开始张罗着做棉鞋了,从来不会做鞋的母亲也为我做了一双暖鞋。

  做暖鞋首先要把平时积存的各种旧衣服拆掉,挑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准备好半盆麦粉做的浆糊,再找块木板,把各种颜色的旧布头放在木板上,一块块糊起来。然后刷上浆糊,一层一层粘起来晒干,最后就成了又厚又结实的一大块布板,这就是用来做鞋底的。

  等完全晒干后,比对着早就准备好的用纸剪的“鞋样子”剪裁下来,再用一块稍大的白布精细地把它包住,压好边儿,就成了“鞋底子”的雏形。

  最费神费力的是纳鞋底。要想做一双合脚的鞋子,纳鞋底是最关键的一步。母亲用一个大锥子很费劲地在鞋底上扎一个孔,再把针线穿进去,每缝一针就需要扎一个孔。她不时将锥子尖放在头皮上划一划,我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头上有油,这样磨一磨锥子就会光滑些,穿透鞋底省力些。

  一个鞋底上,布满了针脚,密密麻麻,每一针的辛苦只有母亲自己才知道。那黑色的线,洁白的鞋底,一针一线都是心血。无数个夜晚,月华如水,母亲手上戴着顶针,纳鞋底的大针偶尔划过发髻,我便在母亲“刺啦刺啦”的拉线声中安然入眠。

  纳好鞋底,接着就是绱鞋帮,弄好鞋面,然后在上面夯上棉絮,内贴里布。鞋面也是布面,穿了细麻绳的钢针从上往下,便把鞋帮和鞋底一起穿透,然后用力拉紧针线,如此反复,鞋帮就被紧紧地绱在鞋底上。

  鞋子做好后还不能马上穿,还要把用木块做的鞋楦子装进新鞋子里面放样,并喷上水,使整个鞋面定型。过几天可以试穿的时候,母亲就喊孩子过来,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做的鞋子穿在孩子脚上,母亲仿佛在欣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

  母亲是个粗人,只会干农活,不太会做手工活,可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在冬天里不受冻,硬是学会了做暖鞋的手艺。虽然比别人家的鞋子难看一点,但我就这样穿着母亲亲手做的暖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数九寒冬。

  这样一双暖鞋,勾起我许多儿时记忆。一看到它,我就想起了童年的生活,想起那一枯一荣的老家,还有那斩不断的亲情。

  张必强


浙江老年报 浙里养俱乐部 a0015 暖鞋里的爱 2023-04-04 浙江老年报2023-04-0400014 2 2023年04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