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易缺水 60岁以上女性要警惕
中医专家教你应对干燥综合征
本报记者 戴虹红 通讯员 王婷
阳春三月,正是阳气生发、肝气旺盛的季节,不少人出现口眼干燥、咽喉干痛、皮肤干裂等缺水症状。但如果长期反复出现此类干燥感,可能就不是简单的“春燥”,而要警惕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
近日,记者专访浙江省中医院风湿科主任中医师、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宋欣伟,请他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五个典型症状要注意
按照中医理论,干燥综合征归属“燥痹”范畴,为感受燥热之邪,或湿寒内伏化燥,耗伤阴液,痹阻气血,脏腑官窍、皮肤筋骨失养所致的痹病。
干燥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化,病情轻重差异大,典型表现是口、眼、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分泌减少引起局部症状,高达2/3患者伴随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以及系统损害。累及呼吸系统,可出现肺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等;累及血液系统,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甚至淋巴瘤的发生;累及骨骼肌肉系统,可出现关节疼痛、肌肉乏力等症状。因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开始时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
宋欣伟提醒,此类疾病常有5个典型症状,大家平时应注意观察。一是眼睛干涩,好像有沙粒,持续3个月以上;二是口干,干的食物咽不下去;三是容易疲劳;四是睡眠质量差,容易失眠;五是全身出现游走性的关节痛。
60岁以上女性易发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干燥综合征主要与肺、脾、肝、肾阴虚燥热有关。
肺开窍于鼻,以喉为门户,如燥邪损及肺阴,燥胜则干,故见口咽鼻干、舌红少津等症。肺主皮毛,肺阴亏虚则皮干肤燥,而脾主运化,为精血津液生成之源,脾失健运则津液生成乏源,脾不升清,津不上承,则见口干、眼干等症。
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若燥邪致肝血亏虚,则见眼干目涩,又主藏血,津血同源,津少则血枯,血行涩滞,日久则酿脓成瘀,瘀邪又可致病,闭阻经络,累及关节肌肉。
肾主水,主宰周身津液的代谢,在液为唾,肾精不足,无以上承滋口,则口中干涩,主骨,其华在发,肾阴亏虚失于濡养,则见发枯齿脱。
宋欣伟指出,老年人是干燥综合征的高发群体,发病率大约在3%-5%,以女性居多。
防治做好三点
宋欣伟介绍,我国干燥综合征患病率为0.33%-0.77%,目前该病尚无法完全根治,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生活中该如何通过日常饮食、起居调摄等起到干燥综合征的辅助预防、治疗作用呢?宋欣伟建议不妨试试以下几个方法。
穴位按摩。为缓解眼睛干涩,可按摩晴明、攒竹、太阳、上迎、风池等穴位;为改善口干症状,可按摩太溪、水泉、阴谷、尺泽等穴位;关节肌肉疼痛,根据不同部位,取穴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医师。各穴位顺时针或逆时针规律按压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饮食调理。可以多喝柠檬汁等酸性食物,促进唾液分泌,饮食清淡、戒烟戒酒,尽量避免进食过多油炸、过咸、腌制、熏蒸食物,值得注意的是清淡饮食并非完全吃素,仍要保证优质蛋白(蛋、奶、鱼、肉等)的充分摄入。此外,可选用枸杞子、菊花、决明子、百合等滋阴、清热、润燥之品制作药膳以利于病情缓解,或者选择萝卜、梨、莲藕等食材改善相应不适。
起居调摄。平时应注意口腔卫生,勤漱口以防龋齿。改善用眼习惯,减少持续用眼时间,建议每用眼半小时,就闭目养神或者远眺以减轻视疲劳。此外,多眨眼、少开空调或适当使用加湿器、热毛巾湿敷眼部等方法均可改善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