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与“小日子”
本报评论员 汪成明
修拉链、配钥匙、钉鞋掌……曾经,这些给群众生活带来很大便利“小修小补”的手艺活和维修点,突然发现遍寻无处,并渐成大城市的常态。
究其原因,过去数十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几乎创造了全球第一,城市高楼大厦林立,书写了中国城市建设的“大手笔”。与之相伴随着的是,老旧小区的全面拆迁,传统本小利薄的“小行当”生存空间越发逼仄,并悄无声息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大手笔”再大,如果不能对接群众的“小日子”,尤其是众多习惯“极简生活”方式的老年群体,他们就难有切身感受。城市再繁华,生活其中的百姓,无非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越是大城市,则越是要关心城市百姓的生计存续,因为,这关乎着一座城市生命力与烟火气。
城市治理如同绘工笔画。“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均是生活的一部分,城市管理者对居民微小需求的精准捕捉,对民生工作的细致巧妙安排,恰恰反映出一座城市治理的水平和温度。
即便在香港等国际一线城市,几百年来,“小修小补”依然顽强地生存在街头巷尾,成为这些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唯一不同的是,当地对这些底层行当的重视始终如一,划定专门的区域,让从业者与城市居民一起过好“小日子”。
十分可喜的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已在全国确定80个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地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圈一策,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包括杭州在内的中国不少城市,有的早已专门挪出公益空间,提供给“小修小补”的从业者;有的划出专门区域、建成一批修鞋修车铺,免费给经营者使用;有的地方开出“便民直通车”,让小修小补服务走近居民,把“方便”落到了实处。
当然,进入数字化时代,不少传统“小修小补”与互联网产生了化学反应,点点手机,服务瞬间响应,也让人看到了“小行当”与时俱进。
城市建设的“大手笔”与幸福生活的“小日子”,这两者目标从来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