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新闻

践行“清清白白跟党走”

九旬老党员18年捐款近20万元

  本报记者 夏凌 通讯员 谢晓宇

  “小严,等天气暖和点,我想去壶潭村老年食堂吃顿饭,看看村里老人的伙食到底好不好。”2月23日午后,宁波市奉化区人大办公室工作人员严吉明接到了本单位退休干部周祥根的电话。

  就在几天前,老人将一笔10万元的善款汇入壶潭村村委会的账户,希望用于老年食堂的运营。2月20日是周祥根90周岁的生日,他说这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捐出多年积蓄

  助山区老人吃饭

  革命老区壶潭村位于四明山深处,青壮年多外出打工,留下大批空巢、独居、高龄老人。去年年底,在村干部的努力下,老年食堂终于建成,但只能同时容纳20多位老人用餐。周祥根从报上知悉,主动找到严吉明要捐款。

  村党支部书记周文元十分感动。他告诉记者,这是老年食堂开建以来,收到第一笔来自个人的捐款。他表示,善款是周祥根老人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村里一定把钱用到刀刃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吃百家饭长大

  沐党恩不忘初心

  周祥根的捐款不止这一笔。

  据不完全统计,18年来,他先后捐善款48次,金额近20万元。

  长期善举与周祥根的成长经历分不开。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1949年新中国成立,农民文化夜校开办,16岁的他立刻报名。老人说,是党和人民培养了自己。

  1953年,由于成绩突出,周祥根被推荐到溪口收茶站工作,随后又转到供销合作社工作。有一年冬天带鱼大丰收,他和同事利用晚上下班时间,肩挑25公斤带鱼进村推销,一走就是两个多小时。大家没有额外奖金,但都心甘情愿,村民们也十分热情地招待大伙。从那时起,周祥根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深刻的理解。

  一个信封用两次

  守住清贫慷慨待人

  周祥根竭尽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自己却很节俭:收到的信封要拆开摊平,翻折后进行二次使用;买搪瓷脸盆为省2角钱,问商店要次品;街上拿来的广告纸充分利用,在空白处写读书笔记……

  “我是一名老党员。从前孤身一人来,以后清清白白走。” 周祥根如是说。


浙江老年报 新闻 a0002 九旬老党员18年捐款近20万元 2023-02-28 浙江老年报2023-02-2800005 2 2023年02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