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受理千余案 结案率100%
“小包公”变“老娘舅”
本报记者 夏凌
通讯员 方语薇
近日,宁波市象山县退休干部、人民调解员、70岁的周万立在丹东街道“老周调解工作室”里,接待了几位装修工人:“年都过了,我们工钱还是一分没拿到,是不是没希望了?”
周万立告诉他们,年前,通过警方已经联系上雇主,对方答应回来当面解决。
他调解有个准则:接手的案件,一定要有结果。正是这种精神,让“老周调解工作室”成立6年多来,结案率达100%。
打好感情牌 法理情通融
周万立曾从事街道信访工作15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包公”。2017年,他退休后再次“上岗”,主持“老周调解工作室”。
一名企业员工因工作到西宁出差,不幸出现严重高原反应猝死。而他上班仅几个月,企业还未来得及办理保险手续。调解初期,企业和家属在赔偿金额上分歧较大,调解陷入僵局。
周万立和工作室成员分头找双方进行谈话。与企业主讲解劳动保护法,介绍近期本地员工工伤赔偿案例,敦促老板不得搪塞推辞;与林某亲属分析企业与林某间的实际情况,规劝放弃过高要求。
调解工作从早晨8时一直持续到深夜1时多,双方终于达成协议。
用好救急金 结案在当时
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规定,工作室调解案件可以获得补助,用于人员车费、工作餐补贴等。
“这些奖金是奖励给个人的,但我们把这笔钱拿出来,作为调处基金。”周万立说,钱不多,但在关键处,往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家理发店服务员给顾客拔火罐理疗时,不慎烫伤其颈部皮肤。双方为此闹得不可开交。
起初,顾客要求赔偿2600元,老板只同意最多赔偿2000元。调解到最后,双方因为180元的差距迟迟谈不下来。
周万立怕夜长梦多,当即就说“180元我来出。”
见状,顾客也有点不好意思了。周万立却笑着宽慰他:“放心,是工作室调解基金出的钱,调解救急。”
目前,“老周调解工作室”累计受理劳动争议、信访及网访、民间纠纷案1100余起,涉及金额3000万元。
周万立先后获评“全省优秀信访工作者”“信访工作市级先进工作者”和县“十佳人民陪审员”等。各种荣誉称号
但是,这位昔日的“小包公”总是腼腆地笑着说,比起那些荣誉称号,他更喜欢大家称呼自己为“老娘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