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家门口幸福养老指数
浙江民政再“加码”
本报讯(见习记者 乐美真)每万名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达到23人,城乡社区助餐服务覆盖率达70%以上,康养联合体乡镇(街道)覆盖率达到50%以上.....近日,在杭州召开的2023年全省民政工作视频会议上,“养老”成为高频词。
今年,全省民政工作将重点实施“十大民生行动”,其中围绕养老服务方面,提出将深入实施“家门口”幸福养老提升行动。聚焦三大人群、不断缩小三大差距,加快形成“居家+社区机构+智慧养老”的新模式。
会议提出,浙江将实施“机构跟着老人走”行动计划,规划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重点解决大城市中心城区、老年人集聚区养老机构短缺问题。推动公办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启动10个市县级公办养老机构转型为国企,探索建立入住轮候制度。
同时持续加强养老服务供给,加快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为1000个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配置智能服务终端、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8000张、持证养老护理员6000人,进一步提升我省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
在养老服务补贴津贴方面,为规范高龄津贴发放,从今年1月起,面对180万高龄老年人群体,高龄津贴统归民政部门发放,确保做到精准发放、不错不漏。推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继续完成存量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家门口的幸福养老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会议还要求,各地要按不低于省定的13类人群21项服务,抓紧出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推动基本养老服务覆盖全体老年人,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获得方便可及、城乡均衡、优质共享的基本养老服务。
放眼未来,浙江幸福养老图景是何模样?浙江民政将聚力提标提质提效,迭代推进“浙里康养”金名片。探索打造“家门口幸福养老”浙江样本,率先全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编制实施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深化康养联合体建设,发展壮大养老产业,在全社会营造敬老孝老为老的浓厚氛围。到2027年,基本实现机构跟着老人走、服务跟着需求走、补贴跟着服务走,全省老年人普遍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养老保障、长期照护保障、终身学习机会、福寿康宁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