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5版:银尚

陈高海:

船模老匠人 巧手诉渔情

  本报记者 王杭晨

  通讯员 吕琼雅 陈琦

  在玉环,有这样一位船模匠人,一把小小的刻刀、一块普通的木料,在他的一双巧手下化腐朽为神奇。这位老手艺人名叫陈高海,今年已76岁,他化满腔热血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把对木船的留恋雕琢进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船模里。

  他说,一艘小小的渔船,不仅仅是渔民赖以生存的工具,更承载着深刻的海洋记忆。他要用自己的力量,让精巧别致的手工木船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以梦为刃

  打磨潜心雕琢的工匠心

  陈高海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渔家汉,从小以海为伴、以船为家的经历让他与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6岁时,他开始在造船厂修船、造船,奠定了他对船体构造、造船工艺的认知基础。

  从2000年起,他化理想为实践,在坚守造船厂开展船舶修造业务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琢磨造船工艺。

  在10余年的实操改进中,他愈发燃起了对船模制作的热情,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在打磨船模上。

  后来,因玉环市坎门后沙改造,造船厂拆迁,他才真正建立了专业的船模工作室,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悉心雕琢船只细节、耐心打磨船模技艺,打造出古代木质风帆渔船、机帆渔船、现代渔轮渔船等精品船模。

  以爱为舟

  承载渔民文化的传承梦

  “现在没多少人想学这种老手艺了,我要趁自己现在体力还跟得上多做些,以后有机会再办一个规模较大的展览馆,让更多人欣赏到我们玉环的船模。”陈高海说。

  多年来,陈高海身体力行,将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坚守雕刻进一艘艘船模里,让这一艘艘木船承载起他的理想与热爱,在传承之路扬帆起航。

  眼下春意盎然,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每天早上8时,他准时来到船模工作室,拿起刻刀、刷笔等工具,全神贯注地打造“小舢板”模型。这些船模,他提前3个月就开始精心制作了。

  “这一回做的是小舢板,第一批一共做了20多只,相比其他船模,它比较小,细节比较多,因此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陈高海说,20只小舢板已经于春节期间在坎门船模展示馆进行展览,反响很好。

  陈高海告诉记者,多年来,他共制作出300余艘各类船模,部分船模还参加了省、市相关展览,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海岛的渔民文化。


浙江老年报 银尚 a0005 船模老匠人 巧手诉渔情 2023-02-14 浙江老年报2023-02-1400006 2 2023年02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