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调查采访
新时代孝道的变与不变
见习记者 张文利
金秋之美在重阳,重阳之美在孝道。古有二十四孝典故,今有二十四孝标准,随着时代变化,变的是行孝方式,不变的是行孝本心。
为此,记者向部分读者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162份有效答卷。9月28日,记者来到,西湖区翠苑一区,这里正在开展“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主题活动,听听老年朋友怎么评说新时代孝道。
渴望陪伴 情感需求排第一
调查中问到对“孝”如何理解,六成以上老年朋友选择“关注情感需求”。“常回家看看”“更多陪伴”在很多老人心中是最具分量的孝行。
76岁的王味富只有一个外孙女,由他从小照顾长大,祖孙俩感情十分深厚。虽然现在外孙女高中学业繁重、距离较远,但两人还是约定好每周见一次。外孙女最喜欢吃王味富做的红烧肉,他便在每个周末一大早去菜市场挑选好食材。外孙女挂念外公外婆,会时不时给他们准备一些小惊喜。
“‘孝’字由‘老’和‘子’组成,老代表父母,子代表子女,合起来就是孝。”王味富这样告诉记者,上一代想着如何养育好下一代,下一代想着如何赡养好上一代,互相记挂,共同担当,才能使家庭和顺、喜乐。
调查显示,每周至少一次家庭聚会的频率仅有五分之一,大多数家庭因为工作、学习、疫情、距离等因素,团聚时间不固定。24岁的小林因为读研,从宁波到西安后便在那定居,1500多公里的距离让她只能通过手机视频向奶奶表达思念之情,这也让她时常感到愧疚。
许多受访者表示,随着年龄增长,享受天伦之乐、阖家团圆是他们心中最重要的情绪价值。老年朋友普遍认为,情感需求大于物质需求。
时代变化 儿孙成就有所为
在很多人观念中,说到孝顺,就是事事顺从父母长辈,处处体贴,事实果真如此吗?此次调查采访结果给出不同的答案:选择“各方面不干涉”和“事事照顾顺从”的比例为3:1,也就是说,大多数老年朋友都希望彼此之间给予支持和独立空间。
72岁的寿曼丽告诉记者,自己的女儿今年39岁,还没有结婚,她与女儿两人共同生活。当记者问其是否担心女儿婚姻,寿曼丽摇摇头说,虽然她也希望女儿成家,但时代不同了,姻缘不能强求。女儿非常优秀,把自己照顾得很好,她也乐得清闲,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孝道。
寿曼丽道出不少老人的心声,不让父母担忧、支持老有所为,成为老人心中普遍认可的孝行的重要部分。
子孙事业有成,担当有为,能过好自己的生活,既了却老人之忧,又彰显老人今生对儿孙养育的成就,更寄托老人对未竟梦想的追求。立身行道是传统孝道“变”中的“不变”。
问卷中“新时代孝道是否应该有变化”这一问题,有84%的老年朋友表示应该“部分改变,部分遵照传统”。当代社会,行孝方式不仅仅是传统方式,孝道具有时代性,其内涵和行孝方式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调查梳理 列出“新二十四孝”
孝是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编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汇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随着时代变迁,二十四孝被赋予更多内涵。2012年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二十四孝标准。
“结合当下形势,如果重新发布一个二十四孝,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读者和受访者对此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回家常团聚、重视精神生活、传承敬老风尚为本次选择人数前三的选项。
采访过程中,大多数人都认为“父母在不远游”等观念和方式已经不合时宜,而教父母上网,经常给父母打电话、视频问候等,已成为表达孝行的现代方式。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物质上的保障不再是主要矛盾。老人大多退休或赋闲,身体机能逐步退化,较之年轻时的丰富多彩,生活渐渐归于平淡,虽然物质上的衣食住行大多不成问题,但对亲情及亲人精神慰藉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
记者根据本次调查采访得出的结果,邀请浙江理工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郑显理等专家梳理出符合当代社会的“新二十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