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将“浙江经验”上升为全国引领
记者:浙江作为全国“共富”示范区,当前正着力打造“浙里康养”金名片。下半年,我省对1200万人开展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借助数字化改革成果,输出更加精准的老年人“数字画像”,方便今后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浙江老龄工作如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请教授提供真知灼见。
答:我觉得也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理念先行。因为共同富裕,特别是在乡村振兴和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浙江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使老龄事业同步发展?老龄工作、老龄服务方面如何缩小地区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一定要及时总结经验成效,在这个过程中老龄工作的标志性成果是什么?
二是浙江与全国的制度建设要能够形成一个对接。《意见》提出,到今年年底以前要实现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统一方法,共享评估成果。1200万老年人完成评估完后,相关服务要能够及时跟上,特别针对那些健康老年人,他们文化活动、社会参与相关需求,有关部门是不是做好了相关准备。建议浙江在此次评估基础上,把浙江经验迅速上升为全国的引领。
三是浙江许多独特优势要进行理论总结。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反映在生活质量提高上,对当地健康长寿起到了哪些作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老龄产业、老龄服务方面,浙江有哪些独特做法,或者是标志性成果,应组织专家学者进一步加以总结、推广。
应对老龄化重在实践出真知
记者: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您认为全国一流养老智库该如何打造?
答:首先是要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研究。智库专家队伍应有不同的学术背景,部分专家可以是非学术类的专家,包括来自基层养老服务的实践者、基层一线的实干家。中国改革开放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先从农村实践中不断摸索,并不是靠理论先行来指引。中国老龄问题的解决,未来老龄事业发展创新,重在实践出真知。
二是加强跨部门的创新融合研究。老龄工作要和社会治理创新相结合,老龄工作不仅仅是老龄部门的事,要与综合性的社会治理相结合。《意见》强调,要把优质养老资源向老人的身边、床边、家庭周边下沉,要使老人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智库应在治理体系的改变、跨部门协作方面深入研究,提出真知灼见。
三是重大理论成果要落地生根。加强党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坚持四个“纳入”,即将老龄相关重点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民生实事项目,纳入工作督查和绩效考核范围。一流智库在创建过程,要把各级党委政府对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地生根,形成重大理论成果,为推动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观提供智力支持、理论支撑。
【专家名片】
杜鹏
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际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亚洲大洋洲地区主席(2009年-2013年),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民政部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