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浙里养

百岁大家长 当好主心骨
家庭和睦得一碗水端平

  百岁大家长 当好主心骨

  家庭和睦得一碗水端平

  本报记者 徐小翔

  午后的阳光透进窗户,101岁的徐剑秋正和老伴周牡花坐着聊天,客厅里挺暖和,因为一直开着空调。“这两天冷,儿子叫我不要省,电费他来付……”徐剑秋笑着招呼记者进门,还泡上一杯他常喝的玫瑰花茶。

  徐剑秋家不算太大,但很整洁,墙上挂着好几幅全家福。其中一张全家福上有18口人,四代同堂,基本上都居住在杭州。徐剑秋说,今年春节,家里响应“少聚集”的号召,准备用别的方式团聚。“四世同堂,一大家子有24人,这屋子里都挤不下了。”他说,最让他满足的是,24个人常来常往,感情深厚。

  宠妻有一套 家庭和睦是榜样

  徐剑秋和周牡花结婚已经77年,有三儿一女,在家人们看来,老两口的相亲相爱是这个大家庭和谐幸福的最大“基石”。

  1945年,在父母撮合下,徐剑秋结了婚。虽然是父母之命,但两人结婚之后感情一直很好。这一点,也得到老邻居沈阿姨的“证实”。沈阿姨曾经照顾过二老一年时间,现在还会时不时来串门。采访那天,徐家的门一直虚掩着,沈阿姨刚买菜回来,探头来看了一眼。“我们邻居几十家,从来没听到他们大家庭有什么矛盾,就是因为这个一家之主做得好。”沈阿姨说。

  徐剑秋脾气好,为人大度,周牡花有时候发脾气,他就不说话,等到老伴脾气过去了,他再凑上前,两个人又和好了。“两个人在一起就是要相互理解。”这话说起来简单,真能做到不容易。

  二老在社区小有名气,他们还曾参加杭州首届百名老人金婚庆典,被社区评为“和睦好夫妻”。这一切,在小辈们看来就是学习的榜样。

  儿孙都孝顺 家中“二宝”成“纽带”

  去年3月,周牡花不小心在卫生间滑倒,左腿髋关节骨折。儿孙们第一时间把老人送到了浙大二院治疗。老人年事已高,手术风险很大,医生建议保守治疗。

  为了能让周牡花在家安心养病,家庭成员召集了一次家庭会议,排出了“陪护日程”,每天轮流给老人按摩,翻身、换洗。大家没有一个推托、逃避,把劲往一块使,为的是就是让老人身体赶快好起来。“我们鼓励她,试着起床慢慢走,没想到真的成功了。”大儿子徐鑫伟说,连医生都感叹这么大的年纪还能恢复到这个程度,真的不容易。9个多月时间过去,周牡花已经能撑着助行器在家里踱步,身体逐渐恢复,脸色也红润了许多。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何况是“二宝”。凡是传统佳节、二老生辰等重要日子,这个大家庭都要聚在一起。“每天看到爸妈健健康康,我们也高兴,家里的‘二宝’就像一根线,把我们串在了一起。”徐剑秋的小儿子徐鑫民说。

  徐剑秋一直坚信,良好的教育也是家庭和睦的基础。他很注重小辈们的教育,孙辈中已经有十几个大学生,其中两个硕士。就在前两天,在中国石油大学上学的曾孙放寒假从青岛回来后说,准备考研,徐剑秋却建议可以考虑先成家后立业。在小辈看来,能与百岁太公讨论这样的“人生大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谁能说服谁,不那么重要。

  全家常交流

  持家是门大学问

  徐鑫民告诉记者,父亲身体健朗,头脑清晰,耳聪目明,到现在依旧是家里的“董事长”“主心骨”。你没听错,这个“董事长”绝不是徒有虚名。

  按现在的话说,徐剑秋算是“创二代”。父亲是金华东阳人,而他则出生在杭州,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备受宠爱。后来,父亲在杭州开了茶馆,一家人安顿下来。1984年,退休后的徐剑秋下海经商,从9平方米的调料店开始,稳扎稳打,逐步扩大规模,小有成就。

  虽然早几年,徐剑秋早已把手上几家食品公司交给家族第三代打理,但他一直关心公司的发展。他说,他要管的不是财富,而是理念和精神财富,希望后辈不要忘记先辈们创业的艰辛。在他家客厅墙壁上挂着的,也是他从商以来一直坚持的信条:事业成功是家庭最大的幸福。

  作为家族企业的主心骨,手心手背都是肉,有些事情处理起来没那么简单,但在徐剑秋看来,只要能“一碗水端平 ”就可以。这么多年来,不说儿女之间,就连妯娌、连襟之间都没有发生过什么矛盾,大家还常常碰头,交流怎么把企业,怎么把家庭经营好的门门道道。

  “四代同堂,五世其昌,我已经心满意足了。”徐剑秋说,言传不如身教,持家也是一门大学问,不比做生意简单,自己能给后辈们做好榜样就行。


浙江老年报 浙里养 a0003 百岁大家长 当好主心骨
家庭和睦得一碗水端平
2022-01-21 浙江老年报2022-01-2100006;浙江老年报2022-01-2100008;浙江老年报2022-01-2100010;浙江老年报2022-01-2100011;浙江老年报2022-01-2100012;浙江老年报2022-01-2100013;23669326 2 2022年01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