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远 少边界 喜攀比
血缘 “强连接”下的一声叹息
距离远 少边界 喜攀比
血缘 “强连接”下的一声叹息
本报记者 曹漫
“现在的年轻人,好不容易回一趟家,让他去走亲戚,都不情愿,这是怎么了?”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老年人在谈到维护亲属关系时,对年轻人颇有微词。他们感叹,等自己百年后,老一辈的亲戚,不知儿孙们会不会就此淡忘。
亲戚这一关系在社交理论中属于“强连接”,这本该让人有“与君初相见,犹如故人归”的亲切感,但在现代社会家庭日益小型化、物理距离变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 有一部分人却越来越想逃离这种“强连接”。
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迥异
距离等让亲情变成“弱连接”
眼看快到春节,作为地道的杭州人,陈晓安(化名)今年决定不去岳父家过年。“老婆要回去我不拦着,我是不去了……”岳父家离杭州有1000多公里,陈晓安平常和他们那边的亲戚几乎没有交集,后来发生的事情更让他觉得大家各管各家更合适。
陈晓安的妻子周雯即使自己节衣缩食,但是老家的哥哥或是亲戚要买东西或是帮忙,她都是满口答应,一一照办。哪怕是买几千块钱的大件,也是豪迈地自掏腰包,直接送给对方。“老家人都觉得周雯在外面过得很好,时常直接跟她要这要那,习惯性地占便宜,这让我很不舒服。”陈晓安说,岳父和岳母觉得这些都是女儿理所应当做的。
陈晓安跟着周雯回过几次岳父家,每次都感觉一言难尽。“饮食、语言、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不同。放假睡懒觉不行,一堆人轮番来叫。我不抽烟不喝酒,但那里的所谓走亲戚就是一群人喝酒吹牛,屋子里烟雾缭绕。亲友聚在一起,表面上看是羡慕我们在杭州的生活,其实都在暗示自己能怎么沾点光,借点钱……”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陈晓安觉得不能再忍。一年前,正当他考虑用积攒下来的钱换辆新车时,岳父一个电话打来,说周雯舅舅家要买房,要让他们出50万,妻子竟然不和他商量,一口答应下来。陈晓安感觉自己被完全忽视了。“关键这笔钱不是借,是白给,这一点让我难以相信,他们怎么开得了口。”
此后,陈晓安不再和妻子那边的亲戚联系,他也试着让妻子改变一下与亲戚相处的模式。但妻子说自己从小受到老家亲戚照顾,怎么也得有报恩的心。“我能怎么办,只好把自己划出来,保持独立。”
一碗水没端平反添堵
“两头婚”无奈下尽量不见
4年前,湖州姑娘钟昕(化名)和相恋5年的大学同学王柱(化名)喜结良缘,他俩是“两头婚”,婚前就约定要生两个孩子,一个跟父姓,一个跟母姓。两人平常住在钟昕父母购买的房子里,偶尔回安徽的王柱家住。
一开始倒也相安无事,但有孩子之后问题就出现了。“平时婆婆啥都不管,只是拼命催生,生了一胎就马上催二胎,我二胎刚生完还没出院,就开始打电话催生三胎。”钟昕生气地说,但要让她帮着带孩子时,婆婆总是左推右推不肯来。
在丈夫王柱坚持下,婆婆勉强同意来照顾。可婆婆不仅要管东管西,还给才三个月大的二宝吃糖。由于二宝对牛奶蛋白过敏,只能喝味道难闻、口感较差的特殊奶粉,尝过甜头后,很长时间不肯喝特殊奶粉。
双方大吵一架后,婆婆回了老家。“我们住的房子是我父母买的,老公的事业也有我父母帮忙,孩子是我妈带,他们家啥力不出,就白捡孙子孙女?”钟昕说,丈夫开店选择的供应商是婆家哥哥,可对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常会影响店里生意。“我现在和婆家亲戚联系得越来越少。”
从攀比到“被迫营业”
缺少边界干涉生活
不光是已婚的年轻人对维护老一辈的亲属关系提不起兴趣,未婚的年轻人也有人对与亲戚打交道深感无奈,甚至开始找机会逃离,万晓婷(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30岁的万晓婷老家在苏北,从小学习优异,乖巧聪明,按道理,她在亲戚中应该受欢迎,可事实并非如此。“从上小学起,我的学习成绩就一直被比较,考得好,爸爸会向亲戚炫耀;考得不好,自然是亲戚在爸妈面前炫耀。”万晓婷说,亲戚朋友中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好几个都是“学霸”,这样一来自己并不算拔尖,让父母时常没有面子。
万晓婷的父母还很喜欢拉着她去走亲访友,本来就被亲友们比得烦不胜烦的她,还得一次次现场接受亲戚们的“教诲”。有时万晓婷想早点回去,亲戚还上来拽她,非要她留下。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后,她每次回家又被比工作收入、有没有找男朋友、被迫相亲……
万晓婷说,亲戚朋友和父母这场长达20多年的“攀比大赛”,一直让她“被迫营业”,但自己并不是一个工具,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顺从,只想逃离故乡,离得越远越好。
这两年她很少回家,去年过年,她也是年前回去住两天,匆匆就赶回杭州。“疫情影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不太想长时间面对家里人和亲友间的‘攀比’。”万晓婷说,父母她会孝敬,家里需要她也会回去,但是其他时间,她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在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