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浙里养

坚守与深耕
用双手挖出历史真相

  坚守与深耕

  用双手挖出历史真相

  本报记者 夏凌

  持一把手铲叩问文明沃土,拨开历史尘埃,活化历史场景。考古,这个自带神秘感的职业,在我省老一辈考古人王明达眼里,是崇高的、艰苦的。

  2021年最后一天的午后,记者带着对考古及考古人的好奇与探究,采访了良渚反山王陵发掘领队王明达。

  见到王老时,他戴着鸭舌帽,坐在小露台上喝茶。年近80岁的他精神矍铄,与大家固有印象中皮肤黝黑、身材消瘦的考古专家们截然不同。品一口茶,将考古往事娓娓道来,午后的时光笼罩在一片泛黄又闪亮的回忆里。

  从小立志做考古 用实物发现历史

  上世纪60年代,考古学还非常小众,仅北京大学开设了此专业。

  1961年,热爱考古的王明达选择报考北京大学,通过努力刻苦的学习,终于从220位同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考入北大考古学专业。

  大学5年里,师生间流传着一句名言:“考古考古就要吃苦,吃得了苦考得了古,吃不了苦考不了古。”这句话在王明达毕业实习时就得到了印证:每天8小时野外操作,许多人累得直不起腰,所有记录也需手工操作。最终,从事考古工作的同学还不到一半。

  1973年,王明达被调到浙江博物馆。当时,全国除了北京,各地考古工作归口于当地博物馆或文管会。1979年,浙江省设立考古所,王明达成为所里第一批专业人员。

  在王明达心中,考古是崇高的职业,由不断发现、证明国家历史、民族历史。史书是由胜利者来记录,而考古则是用实物来发现。特别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更需要靠考古来“书写”。

  “之前,我们一直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说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都是考古人员用两只手挖出来的。”王明达表示,随着更多遗址的发现,中华民族的摇篮也许会如满天繁星般分散在祖国各地,这便是考古的魅力。

  每天8小时野外发掘 每人每天发一瓶开水

  王明达反复强调“田野考古”,他认为不是办公室坐坐、查查资料就能算考古。

  1977年10月,浙江省博物馆安排王明达等人前往余姚进行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背着厚重的行囊,王明达等六七人从杭州出发,坐6小时火车到余姚,再走5公里路,才到达发掘点。当时,全省各地共调拨20余位考古专业人员,送来农村青年(文保员)54人及两三百名民工,共同参与2000平方米的发掘工作。

  在近4个月时间里,考古人员住在年久失修的临江庙。“我们没有周末与工作日之分,只有晴天与雨天之别。”王明达回忆,只要能抢晴天,大家就必须坚持8小时野外工作。

  入冬后,一切变得更加艰难。清晨,坑里铺满冰渣子,大家得小心翼翼踩着冰,弓着腰发掘。这块土能不能挖?能挖多深?每个人心里绷着一根弦。

  吃饭就在露天解决。每当厨房开始冒出蒸饭的热气,白色的墙会落满苍蝇。蒸笼打开的瞬间,苍蝇一股脑地往饭里钻。“一碗饭里总能挑出几只苍蝇。”王明达说,用水也很紧张,每天只发一瓶热开水。

  在王明达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的考古一直很考验意志力。比如,在嘉兴发掘时,考古人员睡在羊圈里,稻草上铺褥子,听着羊叫声入眠;上厕所需要去村里的露天粪坑。在海宁发掘时,当地河水被污染,大家走了1.5公里挑井水烧饭做菜……说起这些,王明达唏嘘不已。

  保持职业操守

  不收藏文物不乱“签字”

  2003年退休前,王明达当了20多次考古发掘领队。数十年的考古生涯,让他与玉器结下不解之缘。现在,他还担任着故宫玉文化研究所特聘顾问、浙江省玉文化研究所常务副会长。在他的眼里,玉器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美,而在于它背后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艺术价值。

  “看玉不是看宝贝,是看历史,看民族,看精神文化。”王明达表示,伟大而无用的艺术品的产生是文明的标志之一。一块玉的质地、制作工艺,可以反映出拥有者的身份、地位及权力,是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

  退休后,王明达不再从事领队工作,但作为考古界元老,省里有考古重大发现,他都会去现场查看。“虽然退休了,但业务学习不能停,我一直关注着全国的考古工作。”王明达表示。此外,他一直守着一条底线——不参与鉴宝活动,不乱鉴定签字,不收藏文物。

  现在,王明达生活安稳,作息规律,在没有受邀上玉器培训课的日子里,他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读书看报上,尤其关注与考古相关的消息。除了锻炼身体,他还喜欢自己买菜下厨。“自己做的饭菜,配上两口小酒,生活很安逸。”王明达笑着说。

  随着国家对考古事业的日益重视和科技发展,现在的考古工作环境、技术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看着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学考古,王明达深感欣慰,他相信,“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考古精神将一代代传下去。


浙江老年报 浙里养 a0006 坚守与深耕
用双手挖出历史真相
2022-01-07 浙江老年报2022-01-0700006;浙江老年报2022-01-0700013;浙江老年报2022-01-0700009;浙江老年报2022-01-0700011;浙江老年报2022-01-0700012;浙江老年报2022-01-0700016;浙江老年报2022-01-0700017;浙江老年报2022-01-0700008 2 2022年01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