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与冷门
走近“发现”背后的发现
热闹与冷门
走近“发现”背后的发现
本报记者 张伟群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2021年度浙江考古重大发现因此多了一层特殊的意义。这令人惊叹的十大发现折射出哪些变化?2022年浙江考古会有什么发现?
近日,记者走进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下称“省考古所”),听考古专家们说说十大发现背后的发现,这些背后的故事也许和我们每个人都相关,更预示着浙江考古的趋势。
考古前置带来大发现
“2021年10个重大发现,有8个是因为‘考古前置’发现的。” 省考古所项目管理部主任兼商周考古室主任罗汝鹏告诉记者。简单来说,“考古前置”是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前,向文物部门履行报批手续,再由考古部门进行调查评估和田野考古发掘。
多年来,这项措施已从杭州等先行城市向全省扩散,现在宁波、绍兴、安吉等市县的考古前置工作也做得相当不错,罗汝鹏提到的8个发现项目中,大多分布在这些地方。
其中,安吉孝丰摘帽山墓地属于汉六朝时期,于2020年国家安吉竹产业示范区建设施工过程中发现,随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安吉县文广新局对其进行考古发掘。省考古所一位墓葬专家说,该墓地出土的很多“宝贝”连他都没有见过类似的。
考古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省考古所几位专业人士都表示,考古前置是保护文物的有效手段,给浙江考古带来了很多惊喜。2018年,罗汝鹏所在部门接手的考古前置项目不到80项,2021年猛增到300多项,考古机遇至少增加5倍,新发现层出不穷。
从死的物到活的人
清晨,管理人员打开水门,城内居民沿水路划着独木舟出城耕种;傍晚,人们赶在水门关闭前进城,回到家里,和邻居来到院子中间的火塘边坐下,边聊天边吃饭。有时候,他们还会通过水路,到湖州毗山等地走走亲戚,交流耕种、制作器具的技术……
也许,这就是商代余杭径山小古城人的生活日常,这些场景,是根据现场发现的城墙、护城河、水门、房屋建筑以及它们的结构布局推测的。2021重大发现中有两处是考古部门主动发现、发掘的,考古人员有更多时间对其进行充分思考和发掘,小古城遗址就是其中之一。
省考古所工作人员说,2004年,文保单位就对小古城遗址进行了试掘。2010年,他们再次关注小古城,但并没有急于发掘,而是在寻找思路。在良渚文化发掘、研究不断取得成果后,他们判断,良渚文化之后的商时期,浙江文明又进入到一个高峰。2016年,他们带着明确的目标,开始对小古城遗址“动手”。
发掘成果印证了考古人员的判断。同时,考古人员发现小古城遗址和湖州毗山遗址的器具、建筑等方面高度相似,基本可以判断两地有密切的交流。
从死的物看到活的人,看到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这是当今考古人的追求,也是浙江大历史构建的重要基础。
老年人保护文物很投入
如果说考古前置、主动保护是政府层面对文保的重视,普通浙江人尤其是老年人的意识也是在“肉眼可见”地提升。
“特别是很多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对本地文化的情怀很深,对文物保护特别积极,经常会给我们发微信、发视频,举报疑似破坏文物的行为。”罗汝鹏说。
不仅如此,考古发掘经常需要在当地雇佣辅助挖掘人员,当地相对年轻、身体好的老年人往往成了主力,参与过考古发掘后,他们对文物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也会有所提升。不久前,在绍兴平水镇参加过考古发掘工作的一位退休老同志,看到邻居在种菜时偶然挖到了一座古墓,立即打电话给认识的考古人员,使得这座古墓得到妥善保护。
“冷门”地点有惊喜
2022年浙江考古还会有大发现吗?省考古所多位专家和工作人员一致回答,这是肯定的。
近年来,绍兴大湖头、亭山等越文化代表遗址的发掘规模较大,科技手段运用较多,2022年它们对越文化的探寻值得期待。同时,有万年历史的上山文化遗址、代表千年宋韵的南宋临安城如果有重要发现,也会受到很大关注。
罗汝鹏特意提到,在过去,丽水云和、温州苍南等地由于相对偏远,一直是考古“冷门”之地,但在2021年,这两个地方都有不错的考古发现。比如,云和县东山头东晋徐氏家族墓地入围2021年度浙江考古重大发现推荐项目。
2021年,云和县一座唐代古墓中还发掘出一件唐三彩来通杯,外形有浓郁的异域文化特点,经专家初断,这是中国南方古墓发掘以来首次发现的完整器,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冷门”考古地也不断有惊喜,说明古代文化交流、对外贸易已渗透到浙江大地的角角落落,对研究浙江文脉发展、助推打造文化高地都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