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捆红皮甘蔗
记得小时候,每到大年三十前的一个星期左右,在粮站工作的父亲,都会用自行车驮回一捆红皮甘蔗。
父亲一只脚刚跨下车,人还未站稳,便习惯性地按响了车铃。听到铃声后,一家大小都会到大门口迎接父亲。
父亲过早地长出一头花白银发,此时被寒风吹得有些零乱,脸颊也已冻得发红。然而,父亲的心是滚烫的,他的心里总是装着一家人,特别是我们五兄弟。
不等父亲停稳车,我们兄弟几个已经围在他身边,嘴里亲热地喊着“阿爹”,其实眼睛早就紧盯着那捆甘蔗,恨不得快点刨一根放进嘴里。
那时的甘蔗算是稀罕物,但能干的父亲,总是能让我们一饱口福。
可是,在我7岁那年,父亲突遭不幸,早早地离开了我们。父亲这一走,全家人的生活一下子跌到谷底。此后,我们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艰苦岁月中挣扎前行。
父亲走后,我们几乎再也没有吃到过甘蔗。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物质生活丰富了,收入也提高了,只要想吃甘蔗,基本上都能买得到。
又是一年甘蔗收获时,记忆中桐乡和余杭塘栖的红皮甘蔗,又脆又甜,也听说过义乌的青皮甘蔗也很好吃,但大部分是用来制作红糖。
可是,我总觉得这些甘蔗都没有以前父亲买回来的那样甘甜,那样美味。 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