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5版:浙里养

文章导航

  让未来之舟启航

  胡建成:66岁,教龄32年,中国计量大学原党委书记

  育人初心:创新、奋斗、奉献

  “一条小船,劈开层层波浪,十几个青年,运筹一个红色的理想……”在最近一次宣讲中,胡建成在中国计量大学学生面前深情朗诵原创散文诗《红船启航》,收获热烈掌声。自2015年从党委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胡建成已经为数万人送去这样的红色精神食粮。

  1986年,浙江财经学院初创,组织上调他到学校工作。2005年初,胡建成到嘉兴学院担任党委书记。同年6月,红船精神的内涵被首次提出。身处党的诞生地的大学,胡建成认为有义务和责任将红船精神学习好、研究好、践行好、传承好、弘扬好,将其与教育工作紧密融合。

  他在校报发表的《红船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这是人大复印资料第一次转载红船精神研究文章;他和同仁出版了第一本红船精神研究专著;还在嘉兴学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红船精神研究中心,现在已成为教育部重点人文教育基地。调任到中国计量大学后,胡建成依旧重视在教书育人中赓续红色血脉。

  退休后,胡建成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红船精神的研究和宣传中,在党的百岁生日前,他已完成100场专题宣讲,足迹北至黑龙江,南至广东。他认为,教育事业的成功和学子的成长,与“首创、奋斗、奉献”的红船精神内涵息息相关。

  即使退休数年,胡建成还是经常与青年志愿者交流,参加青年座谈会,为学生讲时政大课……他说,今天的教育决定明天的发展,要在学生中做好传承,让下一代像小小的红船那样,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驶向更好的未来。

  唤醒每个自我

  施民贵:65岁,教龄46年,

  杭州市天长小学退休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育人初心:有热爱就能坚守

  1975年3月8日发生的事,改变了施民贵一生。施民贵的二姐是乡村民办教师,这天,她在去公社领课本的路上遭遇车祸,因公殉职。高中毕业准备回乡务农的施民贵,因此接了二姐的班。

  二姐去世时,全村人为她送行,施民贵深受震撼。在与二姐所教学生的相处中,施民贵逐渐明白,教书育人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

  1977年,恢复高考,施民贵被金华师范学校录取。毕业后,拿着初中语文老师资格证的施民贵,第一份工作却是小学体育老师。他带的篮球队和排球队,两年拿了7次县团体冠军。这段经历让他体会到,无论在哪个学科,只要坚守和付出,都能发光发热。

  2010年,施民贵来到全省教育改革“排头兵”——杭州市天长小学。他给五年级学生布置的第一份语文作业,是以“我爱语文”为题写一篇作文,同时他提出一项挑战,看谁能写到1000字以上。第二天,他收到两篇千字作文。施民贵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责任是“唤醒”,让一个人找到自信,充分挑战自我,获得成长。

  带着这样一份初心,2016年,退休后的施民贵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差异教育研究中。目前,他是浙江天长差异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他说,自己会尽力而为,让因材施教的差异教育研究成果,给更多学生和家庭带去福音。

  他们的眼神

  让我更加坚定

  谢企韩:86岁,教龄44年,绍兴市原上虞县教委党委委员、

  副主任,省级优秀教师

  育人初心:希望为国家“生产”出优秀的人才

  1952年,谢企韩17岁,因各种原因,初一即辍学。当时,镇里有两份工作让他选择,一个是当代理文书,一个是当代课老师。他选择当老师。

  谢企韩说,教育学生的过程,倒逼他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在他看来,在各行各业中,老师“生产”的“产品”是最特殊的,那是一个个建设祖国的人才,是源源不断的生力军。他下定决心,要尽己所能培养对国家有用、受人民欢迎、让家长满意的莘莘学子。

  44年的教育生涯,谢企韩在5所小学、初中任教,印象最深的是他任教的第一所学校——章镇镇板张小学。

  这是一所复式班学校,有四个年级、45名学生,其中有两三个学生年纪比他还大。谢企韩作为唯一的老师,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什么都得教。

  在那间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简陋教室里,每当谢企韩开始讲课,学生们总是坐得笔直,安安静静。

  一年后,他被调到其他学校,但只要想到学生们稚嫩却充满求知欲的眼神,他就更加坚定地要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走下去。

  一声老师

  一生育人

  包学冠:88岁,教龄55年,温州文成珊溪中学退休教师,

  浙江省首届“春蚕奖”获得者

  育人初心: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理应把知识继续传递出去

  1948年,初中二年级刚上了不到一个月,包学冠就因疟疾辍学回家。当时的他大概想不到,几年后,自己竟成了一位民办教师。

  1951年,包学冠家乡办起一间民办小学桂山乡校。因读过书,学校请他去当老师,一年后转正。

  在执教过程中,包学冠越来越感到知识不够用。为此,他一方面参加各种培训,报名普师函授班,另一方面加强自学,买书、看书。他还组织学生成立“自修学习组”,互帮互学、互促互进。

  在海拔千米的偏僻山区,包学冠用他的辛勤耕耘,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除在桂山乡校任教30余年,包学冠还先后在南阳小学、东垟小学等多个学校任教。

  1995年退休后,包学冠仍没有离开“三尺讲台”,继续关心着下一代,与几位退休教师组成讲师团。问起缘由,包学冠说,既然大家叫他一声“包老师”,无论是否退休,教书育人的责任不能丢。


浙江老年报 浙里养 a0005 2021-09-10 浙江老年报2021-09-1000007;浙江老年报2021-09-1000006;23064937;浙江老年报2021-09-1000011;浙江老年报2021-09-1000009;23051771;浙江老年报2021-09-1000015;浙江老年报2021-09-1000016;浙江老年报2021-09-1000017;浙江老年报2021-09-1000021;浙江老年报2021-09-1000022;浙江老年报2021-09-1000023 2 2021年09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