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5版:建党百年

“七一勋章”获得者瞿独伊:
眼里有光 心中有信仰

  “七一勋章”获得者瞿独伊:

  眼里有光 心中有信仰

  本报记者 陶悦清 通讯员 汪琪瑶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授予“七一勋章”的决定》,授予29名同志“七一勋章”,今年百岁高龄的浙江萧山人瞿独伊名列其中。她是革命先烈瞿秋白、妇女运动先驱杨之华之女,原来是新华通讯社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也是入选者里唯一的浙江人。

  一大早就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的萧山人洪献耕难掩激动。因为采访的机缘,年近七旬的洪献耕曾三次与瞿老见面,有过深入的交谈。“对于这样一位一生不计名利,不计得失,默默无闻的坚定革命者,祖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家乡人民为有这样杰出的乡贤而自豪。”他动情地说。

  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瞿独伊的老家萧山衙前镇,寻访与她相识的老人。在他们的讲述中,“萧山女儿”瞿独伊让人倍感亲切,她忠诚而坚定的革命者形象也愈发清晰动人。

  最难忘的革命经历

  与母亲是难友加同志

  一头灰白短发,红色衬衣,面容平和,眼神凝视前方。洪献耕手中拍摄于2010年的照片,定格了他初次见到瞿独伊的形象。

  彼时的瞿独伊已是89岁高龄。这年8月,受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委派,洪献耕以萧山党史特聘研究员的身份,前往瞿独伊在北京的家。从早上9点到中午12点半,长达3个多小时的采访,瞿老聊起自己的父亲母亲、家乡萧山和那段峥嵘岁月。

  1941年9月,瞿独伊化名杜伊,跟随母亲杨之华(化名杜宁)从苏联回国,途经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准备奔赴延安。次年,新疆军阀盛世才派兵软禁、逮捕了包括她们母女在内的中共在疆人员及家属百余人。谈及自己两次被审讯的经历,瞿老高喊出当时说过的话:“我决不单独出狱,绝不会为你们工作,我们无罪!你们必须把我们全体无罪释放,并把我们送回延安!”

  在坚定信念支撑下,瞿独伊挺过新疆牢狱之灾,经受住考验,出狱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言谈间,她的目光里是一名共产党人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这让坐在一旁的洪献耕很受触动。

  “因为很小的时候就离开萧山,瞿老对家乡的印象已不是很深,但她对老家很是牵挂。” 洪献耕说,去北京前,他曾打电话询问需要带些什么,瞿老说:“那就带些萧山萝卜干尝尝吧。”她还特意请洪献耕到她母亲和外公外婆生活过的坎山镇走一趟,拍些照片带到北京。

  “瞿老的简朴给我留下极深印象。” 洪献耕感慨,瞿老的家不过100平方米,简单的几件家具,墙上挂着一张瞿老父母的合影。“这大概就是瞿独伊一以贯之的淡泊名利的家风吧。”

  数十年间两度回乡

  情系故土不忘桑梓

  衙前凤凰山脚下,白墙青瓦的杨之华纪念馆静静矗立。一面展墙上设有单独篇章,题为《杨之华夫妇的独一》,专门介绍瞿独伊的生平。瞿独伊年幼时家庭合影,她在苏联生活片段,以及她与丈夫李何和女儿女婿的合影……一张张照片精心陈列,细数着瞿老与萧山的深厚渊源。

  馆长王国龙告诉记者,自瞿独伊入选“七一勋章”提名建议人的名单公布后,消息就刷屏了萧山人的朋友圈。这些天,纪念馆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每天都要接待十几个参观团体。

  2019年底,杨之华纪念馆开馆。2020年,瞿独伊的女儿女婿前来参观。“尽管前期筹备过程中已有过对接,但他们还是看得很仔细,逐字逐句地读了每一个板块文字,看了每一张照片。”让王国龙印象深刻的是,“交流中,他们反复强调展陈用词要平实。”言语间,革命家庭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传承可见一斑。

  在过往的数十年里,瞿独伊有过两次萧山之行。今年51岁的凤凰村村民沈红卫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瞿独伊曾在众人陪同下,返回位于衙前的沈家老宅。2001年7月,时逢衙前农民运动8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期,瞿独伊又一次回到家乡。时任衙前镇副镇长沈兴法接待她,一行人还在沈家老宅前合影。

  沈家老宅作为瞿独伊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第一所革命小学——衙前农村小学校所在地。如今,它已成为衙前的一处红色景点。院落内,由瞿老亲笔题写的一幅字高高悬挂——弘扬衙前农民运动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笔墨间,凝聚着瞿独伊浓浓的桑梓情。


浙江老年报 建党百年 a0005 “七一勋章”获得者瞿独伊:
眼里有光 心中有信仰
2021-07-06 浙江老年报2021-07-0600004;浙江老年报2021-07-0600005;浙江老年报2021-07-0600009 2 2021年07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