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七旬老人有个绿色愿景
义乌七旬老人有个绿色愿景
见习记者 张乐乐 通讯员 周昕玥
前段日子,一则“义乌连续三年获评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单位,并荣获‘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市县‘大禹鼎’银鼎”的喜讯,让79岁的张希盛为之振奋。
这位衣着朴素、和蔼慈祥的老人是义乌市林业局原高级工程师。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美好的“绿色愿景”。
自1968年大学毕业后,张希盛便进入林业战线,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身体力行地试验、推广先进林业科学技术,不但用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指导抓好林业生产基地建设,更注重普及推广工作,使更多的农民群众掌握、运用林技知识,实现科技兴林的目标。
“1972年,我调回义乌时,义乌很多地方还是一片荒山,街道上基本没有绿化。”张希盛说,“当时,对荒山育林的政策并不明朗,一直到提出‘生态环境建设’这个口号前,大家对生态保护都不够重视。”在张希盛的记忆里,过去义乌人主要收入都是农林经济,村民大多靠种植果树为生,山林里还存在大量砍伐毛竹等情况。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森林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做好林业工作至关重要。”在20世纪90年代,张希盛将大部分精力花在科普教育上。白天,他跋涉在山沟林间,夜晚,他又把体会、经验写成文稿。从1993年至今,他发表在报纸上的科普文章60余篇,此外还在《森林与人类》《浙江林业》等杂志、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和科普文艺作品23篇。
1990年,张希盛发现义乌市东河乡殿口村毗邻砖窑厂的枣林大批落果,他多次赴杭州等地请教专家,查阅资料,并进行化验,找到原因。接着他又对多处砖窑厂附近的枣园进行调查,发现了同样现象,于是写了一系列保护环境与农业、林业关系的文章,引起有关方面重视。
在岗数十年,张希盛每天与绿色为伴,利用所学专长,对义乌的一些名特土产、林木花卉、园林绿化等寻根溯源。退休后,他依旧没有闲下来,几乎每周都参与林业局组织的相关活动。张希盛的妻子说他是个“工作狂”,退休后还一门心思惦记着那片枣林。作为义乌青枣协会的老前辈,他还悉心指导农户种植青枣,大大提高了青枣的产量和质量。
“看到碧水蓝天成为背景色,森林绿色融入大家的生活,我当年的愿望都圆满实现了。”张希盛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