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3版:颐养·钩沉

“老师”在古代有这么多称谓

  在古代,人们把教书者称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师”的称谓后又演化成“老师”、“教师”。如今,老师的称谓逐渐不局限于教书者,在社会的其他领域,如果被称为“老师”,也是一种莫大的尊敬,一种荣耀。老师都有哪些称谓?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

  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废除科举之后,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

  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

  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

  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易·系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后来泛指老师。

  宗师

  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

  助教

  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学博

  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讲郎

  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教谕

  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先生

  “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其中的“先生”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教师节,总能勾起很多学生时代的记忆。睿智的班主任、博览古今的历史老师、爱听写的英语老师……有没有一位老师,让你至今难忘?有没有一件事,让你想起来就觉得温暖?

  据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


浙江老年报 颐养·钩沉 a0013 “老师”在古代有这么多称谓 2020-09-11 浙江老年报2020-09-1100008;浙江老年报2020-09-1100009 2 2020年09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