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幕后到台前 从参与者到主力军
中医药抗“疫”的浙江方案
本报记者 俞琪 徐小翔 通讯员 陈娜 陈翔 鲍航行
2月19日,浙江医疗队驰援的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迎来了第二批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一位50岁的重症患者在经历了14天与病魔搏斗后,重获新生。她在出院时,竖起大拇指点赞,“没想到中医治疗的效果这么好。”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董雷是浙江医疗队的一员。“从2月2日进入病房后,我们就对患者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病人陆续出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逐渐显现。”董雷在临床中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了患者的一些临床症状,比单纯用西药治疗更有效;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程和住院时间。
关心前移、早期介入、全程干预。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中医药从幕后走到台前,从参与者到主力军,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月1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蒋健介绍,截至当天,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确诊病例占85.20%。湖北以外地区,中医药参与救治病例的治愈出院数量和症状改善着占到了87%。
抗“疫”中中医药大显身手
中医药防治“浙江方案”这样出炉
“国家版方案发布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各省市依据里面的中医药治疗方案,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病情特点制定各地的中医药防治方案。”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主任中医师杨珺超说,制定国家版方案的专家们是在亲赴武汉疫区,掌握大量临床资料后,精心制定的方案。但是,中医治疗疾病讲究辨证施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生活饮食习惯的人群,即使得同一种疾病,也可以出现不同的症象,治疗的介入点就需要进行微调。
对此,在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的具体指导下,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成立了以国医大师葛琳仪教授领衔、以浙江中医药大学及附属医院的中医专家为主体的省级中医药指导专家组,负责指导全省中医药防诊工作。经专家们多次讨论,并前往浙江省定点收治医院,收集病人的临床特征后,反复推敲制定出中医药防治“浙江方案”。
从1月20日推出我省第一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推选方案,到2月8日,“浙江方案”已更新至第四版。
“我省目前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中医药尽早介入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特别是消化道症状。中药在行气祛湿健脾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国家版的藿香正气丸主要的功效就是理气祛湿。”杨珺超说。
煎药中心加班加点保障供应
“从我们收到的反馈看,使用效果是不错的,所以我们现在一直在加班加点煎药。”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饮片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章龙说,为了保障新冠肺炎防治中中药的供应,从1月20日至今,公司位于杭州和温州的两个煎药中心没有停过一天工。疫情期间,已承担近5万剂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处方的煎制,并完成日常门诊中药处方1.5万张的煎制。
目前,我省疫情虽已呈现平稳态势,但制药压力仍然很大。一方面,医院门诊逐步开放,普通门诊煎药量将增加。疫情发生后,一天的处方量在四五百张左右。这两天,已有逐步上升趋势,本周一已增加到一天1000多张处方。
对此,公司目前正在从员工、设备和原料等各方面积极筹备,以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同时,浙江省中医院的制剂中心从1月底开始,24小时不间断生产中药预防新冠肺炎颗粒剂,到目前已累计生产10余万包,分别发往武汉与省内抗“疫”前线的医务人员和公安干警等。
我省推出中药预防推荐方
普通人群是否可以通过中医药来预防,具体怎么做?
浙江中医药大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药专家组建议,普通人群加强“冬藏”,多休息、不劳累、少外出,避免过度疲劳熬夜,保持好的饮食习惯,节欲养生,增强自身免疫力。
“中医药防治‘浙江方案’中,对高风险人群有推荐预防处方。高风险人群主要指有密切接触史的人群,还包括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年老体弱人群。”杨珺超说,而这张处方正是近日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和浙江省医保局联合发文,推出的普通人群中药预防疫病推荐方。推荐方如下:生黄芪9克,生白术9克,防风6克,金银花9克,广藿香9克,生甘草6克。此方适用于普通人群、年老体弱者。以上剂量均为成人用量,建议服用5至7天。同时,此方疫情期间临时性纳入我省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支付范围,可从个人账户当年资金中列支,如个人账户当年资金不足,可从历年资金中列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