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一院之江院区
辨证施治 一人一方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
两周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已有55位患者出院,其中9成患者服用过中药。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症状的改善加快,治疗周期缩短。
2月18日,浙大一院发布《COVID-19浙江诊疗经验》,其中对中医辨证施治做了概述。为此,记者专访浙大一院原中医科主任、浙大一院新冠肺炎核心专家组成员、主任中医师余国友。
患者舌苔与非典时不同
自疫情发生以来,余国友每天参加医院多学科联合会诊(MDT),根据反馈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证候,协同制定新的用药方案。
“过去的疫病大多都是温性,这次输入性病例中,初期多表现为寒湿,需要寒热平调。”余国友认为,这与发病季节的气候寒冷潮湿有关,更考验中医的辨证施治水平。
余国友介绍,目前的做法是根据患者自述症状、查看体征,再看舌象和脉象进行辨证施治。要辨证,看舌象最直接。他们发现,患者的舌象比正常人偏淡、舌体变胖变大,舌苔有一种“厚腻”感,早期多为白色(寒),后期显示出黄色(热),“这次与非典时的病人不一样,查文献说,非典病人的舌苔大多是黄腻的。”
干咳、发热是初期的症状,到后期,如果痰液淤积在肺里,排不出来,就需要宣肺清肺、化痰祛痰治疗。
中医师全程参与传染病治疗
余国友说,新冠肺炎传染性强、变化快,稍不注意患者病情就急转直下。因此,随着患者病情变化,需及时调整开方周期,由原来的5天一次缩短到3天一次。
“我们的患者基本入院当天,最晚次日就用上了中药。”余国友说,中医药早期介入治疗可有效地加快患者症状的改善,缩短治疗周期,减少疾病加重的可能性。
当然,目前病毒在不同人体内反映出的症状不一样,需要辨证施治,一人一方。
“传染性疾病中,中医师进病房全程参与治疗是第一次。”浙大一院中医科副主任李剑平副主任中医师是中医团队中离患者最近的。每天,他至少在隔离病房查房待3小时,查两次房。和平时不一样的是,他得穿好厚重的防护服,戴好两层防护手套,给患者看舌象、搭脉象。
一位来自衢州的70岁疑似患者,住院时发烧、怕冷、乏力,和普通感冒症状差不多。但没想到,第二天出现呼吸紧张、脸色潮红、血糖飙高。李剑平马上给患者用上中医药方,用来退烧。针对气急症状,李剑平用了清热化痰止咳的药,如半夏、浙贝母、瓜蒌皮。几天后,患者终于趋于平稳。李剑平说,对于年龄大的患者,扶正气血的药就要稍多一点。
一位50多岁的女患者刚入院时舌苔白厚腻、发烧、胃口差,还有痔疮。综合患者舌苔和脉象后,李剑平开了护胃的药物,健脾理气。第5天,这位患者胃中胀气基本解除。痔疮出血,会损伤体内阴液,李剑平加了治疗痔疮的药物,如黄芪、升麻等,补中益气升提止血。
患者出院,李剑平还给他们开了两周的中药,进一步巩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