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健康

国内首例 未来可期
高位截瘫大伯用“意念”吃油条

  国内首例 未来可期

  高位截瘫大伯用“意念”吃油条

  通讯员 吴雅兰 柯溢能 卢绍庆

  本报记者 徐小翔

  抓、握、移,这些对常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在高位截瘫的张大伯身上,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现在,他能通过“意念”控制外部机械臂及机械手就能实现。

  这样的场景,在科幻电影里我们早已见过。通过意念控制,双腿瘫痪的人,可以实现自由奔跑;穿上身心合一的盔甲,普通人变身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今,浙大二院神经外科病房内发生的这一幕,更是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想象。

  72岁重新“学步”

  72岁的张大伯,两年前因车祸导致颈髓重度损伤,高位截瘫。张大伯大脑功能尚健全,意识清楚,但四肢无法活动,这给他的生活带去了无尽的阴暗与痛苦。

  半年前,张大伯的家人了解到,浙江大学脑机接口团队在利用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帮助患者重建运动功能方面卓有成效,便主动联系张建民教授团队。8月底,顺利完成手术后,张大伯开始了用意念与机械臂“对话”的生活。

  采访当天,浙大二院16楼功能神经外科一间病房内,张大伯午休结束,一天的训练由此开始。工作人员把放着油条的杯子放在机械手旁,张大伯用“意念”让机械手对准位置,张开手指,握住杯子,一步步往回挪。过程中,张大伯得使劲想着“往右”或“往左”,调整机械臂的方向,经过近半分钟努力,机械手终于把杯子挪到他嘴边,吃到了油条。

  “训练历时半年,其中艰辛只有当事人知道。”浙大二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建民说,对张大伯来说,这相当于重新经历了一遍从婴儿学爬,到站立,到蹒跚走路的过程。

  全球最高龄成功患者

  这种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在国际上已有尝试,但患者均为中青年人,他们在体力、注意力、情绪配合等方面相对更稳健。而针对老年患者的尝试,国际上尚无先例可循。

  首先,要在尽量减少损伤的情况下精准植入电极。大脑皮层神经元分六层,实验需要将电极植入到第五层的位置。难就难在,电极植入的位置太浅达不到效果,太深又会损伤其他神经。以往类似手术都是传统的人工植入,但精确程度不是最理想。张建民利用手术机器人,准确将两个微电极阵列送入既定位置,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

  植入只是第一步,如何把收集的神经信号,准确地转化成机械臂的动作指令?“老年患者的脑电信号质量与稳定性都要差些,我们设计的非线性解码器,更能‘读懂’老年人的心思,帮助患者更好地学习操控机械臂与机械手。”浙大求是高等研究院教授王跃明说。

  当然,要达到“人机合一”非常困难。团队采用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耗时4个多月,如今,经过系统训练的张大伯,不仅可以握手,还能拿饮料、吃油条、玩麻将。张大伯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成功利用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实现肢体运动功能重建的最高龄患者。

  临床应用大有可为

  “任何基础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应用到临床,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张建民说,高位截瘫等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有望应用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并借助外部设备重建肢体运动、语言等功能。随着脑科学不断发展,这一领域的临床应用将从现有以运动功能为主的功能重建,逐渐到语言、感觉、认知等更多更复杂的功能重建上。

  目前全球脑中风、脑及脊髓损伤,导致肢体运动瘫痪后遗症的病人接近1亿,中国有两三千万,且呈上升趋势。“脑卒中好发于老年人,许多脑血管病患者虽经救治挽救了生命,但常常遗留偏瘫失语等后遗症。此次老龄志愿者成功实现脑机接口运动功能重建转化研究,将对未来的临床治疗和康复产生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张建民说。


浙江老年报 健康 a0007 国内首例 未来可期
高位截瘫大伯用“意念”吃油条
2020-01-21 浙江老年报2020-01-2100005;11592298 2 2020年01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