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张“床” 住得起又住得好
有了这张“床” 住得起又住得好
本报记者 张伟群
1月13日清晨,89岁的杨振发像往常一样,从杭州市上城区劝业里家中出发,几分钟后出现在西湖边,边迈大步边甩胳膊,这是他每天坚持的健身方式。遇到老熟人,他拿起挂在胸前的蓝色“小手机”挥一挥,乐呵呵地说:“看到了吗?万一有情况,我按一下它,儿子就知道了。”
杨振发与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伴居住,两周前申请到杭州市上城区“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试点服务,通过一些小仪器,他的健康数据能实时传送到儿子手机和工作人员的平台上,还有人定期上门打扫卫生、测血压血糖,他60多岁的儿子再也不用为了二老的安全提心吊胆了。
实时监测 儿子心里的大石头终于放下了
凌晨4点半,杨振发醒了。他翻开褥子一角,底下有智能床垫,它能实时监测他睡眠时的生命体征,并把数据传送到儿子手机上,有异常情况,比如老人在本应睡眠的时间里离床半小时以上,家庭养老照护平台上就会收到告警,工作人员及时观察和处理。
老房子比较局促,杨振发的卧室在阁楼上,他通过一个略显陡峭的梯子下到客厅,这个动作都收入了监护摄像头中。八九十岁的老父母每天爬梯子上下楼,这是最让儿子担心的,但暂时又没办法在楼下放下足够大的床,工作人员上门安装设备时,特意把摄像头对准梯子,以便他儿子在手机上能随时查看。
吃完早餐,杨振发会去西湖边锻炼身体,回来后,带老伴去买菜、逛超市。出门前,他都会在脖子上挂好蓝色“小手机”,它叫“一键呼”,也是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服务的一部分,如果有意外发生,只要按下上面一个醒目的按钮,儿子和工作人员就会收到告警,还可以通话。这让他们觉得儿子就在身边。
刚吃过午饭,家政人员就来打扫卫生了,这属于家庭养老床位的生活照料类服务,每周5个小时。每周二,医生、护士或康复师会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必要时还提供应急救援等服务。
“1月12日,睡眠总时长7.5小时,离床2次;平均心率78下,平均呼吸16次……”杨振发的儿子杨先生每天都要打开手机App,看看父亲的健康数值,他说:“老爸老妈喜欢在老房子待着,不肯和我们一起住,我们照顾老人没办法面面俱到。”几十年的老房子设施不好,难以改造,老人有没有绊着、会不会突发急病,成了他每天的牵挂。
如今,杨先生只要在手机上点点,就能随时看到父母在家的情况,而且还有专业人员定期上门照料,他心里悬着的大石头终于放下了。
智能药箱 黄阿姨多了个好帮手
在杭州上城区世纪坊小区,黄阿姨家是首批接受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入户安装的家庭之一,两个多月使用下来,她已经得心应手。黄阿姨马上80岁了,长年累月照顾84岁的丈夫老禹。老禹几年前在旅游时摔了一跤,基本失去自理能力,每天要吃十几种药,分4次服用。
“以前心理负担很重,我年纪大了,记性也不好,有时候出门在外忽然想起忘了给他喂药,心急火燎地赶回去。”黄阿姨说,哪种药什么时候吃,以前她都记在纸上,但由于药太多,自己有点老糊涂了,很容易搞错。
为老禹申请到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后,一个“智能药箱”来到家里。每周,医护人员会根据老禹的用药情况,把一星期的药量分装好,设定好时间等。每到服药时间,药箱就会响铃、亮灯,黄阿姨只要去按一下,对应的药格就会弹出来。即使忘记拿药,超过一定时间,远程监控的平台上会有告警,工作人员会立刻通知黄阿姨。黄阿姨说,从此再也没有弄错过药,很安全。
工作人员还根据黄阿姨和老伴的情况,对她家进行了适老化安全改造,在卫生间安装了安全扶手,并添置一把助浴椅。“这些都是我的好帮手,给了老禹更周到的照顾。” 黄阿姨说,她越来越离不开这种便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