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从同穿校服到共度一生
一群“80”后学霸
开了场60周年同学会
本报记者 钱慧慧
60周年的大学同学会会是什么模样?
近日,杭州西湖边举办了一场穿越一个甲子的同学会,主角是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一群学霸。
这群学霸于196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为中国医学事业奋斗了数十年。
60年后,当这些人从各地汇集到西子湖畔,组成的同学会阵容闪亮到无以复加。在现场,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一对老夫妻,他们从同穿校服到同披婚服,从青春走到白头,依旧甜蜜如初。
爱搞创新发明 不少人成为学科顶尖人才
1960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又一届学生毕业了。这一届有150多人。之后几十年里,他们当中很多人拥有正高职称,这其中又有80%的人有创新发明,不少人成为学科顶尖人才,有人成为研究员,有人成为医院院长,还有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这次来参加同学会的,就有从北京过来的贾廷珍和从江苏赶来的许培诚。
贾廷珍退休前曾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是该院肿瘤化疗、放射病科的创始人,并于上世纪90年代末构划了肿瘤治疗中心的框架,撰写和参与撰写论文百余篇。
许培诚是我国最早一批研究预防医学的学者、主任工程师,著有《健康生活与慢性病》等作品。他在担任江苏省预防医学协会理事期间,创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指标实时监测”健康管理体系,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指导服务。这一管理体系以其效果鲜明、安全性高,赢得极高的声誉。退休后,他也没闲下来,做调研员,搞课题研究,参加医学研讨会……忙得不亦乐乎。
杭州的老同学是筹备主力军
虽然平均年龄超过80岁,但这次同学会,他们坚决不让年轻人插手,从策划、组织到筹备,全部由自己一手操办完成。至于费用,则实行AA制。
今年88岁的商学本是老班长,也是这次同学会主要筹办人员之一。他说,以前大家约好每10年聚一次,而且是赶着校庆的日子。不过20年前那次聚会,明显觉得大家都老了,除了校庆外,大家不定期也会聚聚。
这次之所以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杭州,是因为2017年4月份大家在苏州聚的时候,想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玩过了,杭州自然不能错过”,于是,大家当即决定将60周年同学会的地点放在杭州。
生活在杭州的老同学,自然成了这次同学会筹备的主力军。蒋建国是东道主之一,“我腿脚不好,耳朵也不好,很多事老伴都来搭把手。”他说,有些人还是第一次来杭州,希望把杭州像画卷一样展开,给大家一个全面的认识,留下美好的回忆。
线下准备得热火朝天,线上讨论也异常火爆。微信群里,隔几天就会有倒计时,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次聚会的机会。蒋建国说,目前有联系的只有30多人,“那时候通讯不发达,有些人毕业后就失去了联系;有些人走了,永远都不可能出现在同学会上了。”
这次总共来了18个同学,大家从北京、上海、安徽、湖北等地赶来。“老班长的腿做了手术,行动一直不方便。但是为了这次聚会,他积极锻炼起来。开同学会的时候,为了能多走走,他还特地吃了止疼片。”
从同穿校服到携手一生
从青春走到白头
“我们年纪都大了,也折腾不动了。大家聚在一起的动机很单纯,就是想念和怀旧,聊聊家常。”因此,同学会的行程安排为两天时间:第一天主要是在西湖区栖霞岭附近的一个饭店里聊天,第二天乘船游西湖。
大家一见面分外亲切,相互喊了声名字,然后默契地哈哈大笑,随后三三两两地合起影来。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北京的王守美特地带了爱摄影的朋友来,“我想让朋友来给我们多拍点照片,我再做成相册送给大家,以后好回忆。”
大家都说,很羡慕从穿校服到走进婚姻的爱情。当天参加同学会的,就有一对这样的老夫妻。他们是86岁的张朝和、82岁的何令暖。
“当时我没有对象,有个要好的同学给我介绍了何令暖。”张朝和说,那时候上课、吃饭都在一起,彼此认识,他对何令暖的印象一直很不错。
“我向她提议:要么试试看?”说到这,张朝和害羞地笑了起来,“这一试,发现我们性格、三观什么的都很合适,就自然而然在一起了。”
毕业后,张朝和和何令暖都被分配到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工作,都在研究部门。巧的是,两人还都研究同一个病种——矿工尘肺病。“我们都觉得很有缘分。”两年多后,张朝和和何令暖就结婚了。
“研究矿工尘肺病,就得下到矿井里。”因此,张朝和常在各地出差。孩子大部分时间是何令暖带,家里也主要靠何令暖操持。“我爱人一直没什么怨言,她很支持我的工作。我但凡有点时间,都会陪陪家人。这么多年来,我们没怎么红过脸。”
从青春走到白头,他们为何能恩爱如初?“我想应该是两人互相支持,什么事都商量着来。最重要的是,永远把对方放在首位。”张朝和郑重地给了记者这个确定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