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枝独秀”到“万紫千红”
景宁县乡风“一片美”
从“一枝独秀”到“万紫千红”
景宁县乡风“一片美”
景宁县文明办供稿 本报记者 徐小翔 整理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近年来,景宁循着“诗画畲乡·和美景宁”的美好愿景,全力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美丽城乡建设。一座颜值和内涵兼优的畲乡小城,款款而来。
自2009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以来,景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巩固和深化文明创建成果。经过努力,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省示范文明县城等荣誉称号。
移风易俗 风貌治理 乡风文明大行动
突出一个“破”字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思亲莫使烟火扰,文明平安祭先人。”景宁县在尊重祭祖习俗的同时,更呼唤文明祭祀新风尚。提出要以平安为本,自觉摒弃上坟烧纸、燃香烛、放鞭炮等祭祀用火习惯,倡导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清扫一次墓碑等无烟祭扫方式。
“党中央,十九大,新时代,新梅岐;树新风,讲规矩,重品德,倡礼仪;婚事新,丧事简,讲节俭,易风俗……”景宁县梅岐乡新编428字移风易俗“三字经”,通过简洁上口、好记易懂的形式弘扬向善美德,让乡风民风美起来。
此外,景宁县融合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功能,在全县136个行政村成立移风易俗理事会。利用理事会优势,共同制定《移风易俗理事会章程》和《移风易俗理事会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丧事活动严管区“一项集中、三个禁止”制度,要求所有干部群众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以制度刚性破解农村“娶不起”“死不起”“人情债还不起”等陈规陋习。
2017年来,景宁县共投入20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综合整治,污水管网改造,改栏改厕和饮用水达标提升工程,促使景宁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全面开展“六大行动”和“十件实事”——核心价值融入、耕读文化传承、慈孝文化弘扬、忠勇精神锤炼、移风易俗治理、文明村镇创建等“六大行动”,和推出融入村庄环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益广告、建立新时代文明传习活动运行机制、开展乡风文明月活动、推广有新时代民族特色的“我们的婚礼”、建好文明志愿服务队、建立红白理事会、修订好村规民约、公布星级文明户光荣榜、办好弘扬好乡风文明主题“春晚”、建管用好农村文化礼堂等“十件实事”,多形式多内容丰富村民精神生活。
好人评选 家风塑造 乡风焕新
突出一个“立”字
该县深入挖掘来自各行各业、无私奉献的身边好人,每季度选树并向上级推荐一批道德模范和浙江好人。举办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开展先进人物学习走访,给予道德模范、畲乡好人、丽水好人崇高社会礼遇,树立“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在全社会形成了“敬好人、学好人、做好事、做好人”的浓厚氛围,为创建国家级文明县城提供强大道德力量。
开展以“六星文明户”创建为核心的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将孝老文明星、生态文明星、信用文明星、爱心文明星、文体文明星、致富文明星“六星”作为评定内容,通过家庭自评、民主推荐等方法进行评选,进一步培育好家风,促进家庭幸福美满,邻里和睦。
持续文明村创建活动,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优化工作完成后,立即启动县级文明村审核认定程序,确定103个村为县级文明村(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到75.7%)。采用“传帮带”模式,将全国文明村镇桃源村,浙江省文明村镇浮亭岗村、安亭村、白鹤村作为先进典型,与创建村结对帮扶。
文化育人 忠勇精神 文明实践
突出一个“育”字
该县坚持传承普及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融合畲族文化特色,通过畲乡“三月三”、农民丰收节、茭白节、垂钓节、仁孝文化节以及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节日为载体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文明风尚,凝聚民族情感。
该县深入挖掘畲族“忠勇”精神,为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畲族元素,进一步凝聚畲汉同胞共建美好家园。同时,根据时代需求传承忠勇的革命情怀,打造畲乡精神文化典型,增强景宁在全国畲族聚居地区的文化感召力和品牌辐射力。
如今,景宁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已成一道靓丽风景,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构筑起农村群众的精神家园,得到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目前,景宁县已建成69家省级农村文化礼堂,到2022年将实现行政村文化礼堂全覆盖。
全面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以文化礼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为载体,建立“县实践中心-乡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城乡实践点”四级工作体系。截至目前,景宁县已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所、乡镇文明实践所4个、文明实践站77个、实践点75个,并实现制度上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