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0版:特刊

让文化礼堂成为滋养文明乡风的“精神殿堂”
莲都区乡风文明建设有新招

  让文化礼堂成为滋养文明乡风的“精神殿堂”

  莲都区乡风文明建设有新招

  莲都区文明办供稿

  本报记者 徐小翔 整理

  上个周末,丽水市莲都区黄村乡黄村村文化礼堂里,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和掌声,原来这里正在开展文化礼堂“星期日活动——周日故事会”。100多名村民正有滋有味地听着黄村乡的乡贤代表郑金森老师用熟悉的方言讲着“诚信和孝道”故事。听众中,不乏头发花白的老人、休息在家的妇女、小朋友甚至还有几个月大的婴儿。

  “听说村里每个星期天都在文化礼堂举办故事会,反正在家没事,就来听听,挺好的!”黄村村村民邱爱娇说。“这个活动好,我们虽然都在一个村里,有时候大家也碰不到,星期天来文化礼堂又可以听故事,又可以见见老朋友,大家来聚一下。”

  “周日故事会”最早发源于黄村乡。在莲都区委宣传部的引导和支持下,莲都区各个乡镇进一步提炼农村文化礼堂的功能与定位,举办“周日故事会”活动,把村民的自觉行动与弘扬主流价值、传承传统文化、展示村庄形象、丰富文体活动等主要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把文化礼堂打造成新平台、新载体、新窗口和主阵地。

  自2013年全省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莲都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主线,以满足农村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立足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形成了具有莲都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模式,成为涵养当地农村文明乡风的“精神殿堂”。而如何把建成的文化礼堂真正的用起来,用好来,莲都区从“讲故事”入手,由区委宣传部牵头指导,各乡镇、街道负责具体活动具体开展,有效解决了文化礼堂活动组织松散、活力不足、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进一步增强文化礼堂的吸引力、凝聚力,成为莲都区培育乡风文明的新载体。

  寻“土秀才” 突出群众主体

  提倡村民讲故事给村民听,通过报名发动、自荐、推荐、筛选等程序,组建由村级文化员、离任村干部、乡贤代表、村民代表、好人代表等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故事人”构成的各村文化礼堂故事团队。每个故事团队人数在5至7人之间,其中本村“故事人”占团队总人员的比例达到80%以上。正因为是身边的人、熟悉的人,所以村民更喜欢去凑个热闹、看个究竟,场场故事会人气爆棚。

  讲“本土话” 用好群众语言

  定期召集文化礼堂故事团队进行集中培训,内容包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省市区党代会精神、涉农相关政策等理论知识培训,以及讲故事的方式方法、技巧等业务培训。讲村民听得懂的话,把“讲道理”和“讲故事”结合起来,把“普通话”和“地方话”结合起来,力争把抽象、枯燥、高大上的政策宣讲用最质朴、最平常、最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故事“接地气”“冒热气”。针对一些偏远乡村老人、孩子听不懂普通话的问题,故事团队还专门准备了方言版、儿歌版,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稚童都可以听懂故事。

  做“本土菜” 精选特色故事

  讲村史传说,凸显地方特色,如老竹镇沙溪村、丽新乡上塘畈村的畲族传说,雅溪镇西溪村的红色历史,雅溪镇莲房村的抗洪英雄故事,增强村民自豪感;讲家长里短,夸夸自家的“好媳妇”“好婆婆”,讲讲家常菜的做法,传授节水节电的妙招,弘扬乡风文明,促进邻里和谐;讲大政方针和地方政策,用具体事例解读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增强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让村民在轻松的氛围中感悟正能量。

  选“精品菜” 传播好声音

  为进一步推动活动深入开展,举办“故事达人”“最感人故事”“最美传说”等区级评选活动,并对评选出的优秀故事进行整理录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农村广播等多个平台进行再次传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及时组织人员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进行收集,对好家风故事进行整理,创作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莲都故事,在全区讲述传诵,传播莲都好声音。

  群众语言来自群众、扎根基层、反映生活,是最有生命力的语言。只有用好群众语言,把“讲道理”和“讲故事”结合起来,把“普通话”和“地方话”结合起来,把“大道理”通俗化,把政策具体化,使抽象道理转化成具体事例,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农民的热点话题,才能使农民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


浙江老年报 特刊 a0010 让文化礼堂成为滋养文明乡风的“精神殿堂”
莲都区乡风文明建设有新招
2019-11-29 浙江老年报2019-11-2900009;浙江老年报2019-11-2900010;浙江老年报2019-11-2900012;浙江老年报2019-11-2900014;11406967;浙江老年报2019-11-2900015;浙江老年报2019-11-2900016;浙江老年报2019-11-2900011 2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