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4版:常青

调解挂上“专家号”
成功率高达98%

  调解挂上“专家号”

  成功率高达98%

  本报记者 罗瑞斌 通讯员 岩加兴

  “让调解室的老警察评评理,楼道是大家的,凭什么被他们一家占用。”近日,在三门县“和事佬”调解室里,两户人家因为一些日积月累的矛盾吵了起来。

  面对这些纠纷,“和事佬”调解室的成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调解,最后两家人握手言和,化解了矛盾。

  “和事佬”调解室成立于2005年,位于三门县公安局海游派出所内。调解队伍由精通法律、调解经验丰富的退休民警组成。其每年调解的案件约500起,截至2019年7月份,调解各类纠纷8563起,已成功调解8392起,调解成功率为98%。这也让调解室在当地一带颇有名气。

  因工作成绩突出,调解室曾荣获台州市“最美老干部团队”荣誉称号,多次得到省市领导的称赞。

  温度与力度结合

  “当初成立调解室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缓解警力不足。一些可以调解的案件直接分流到调解室进行调解,这样既减轻派出所警力不足的压力,又能做到及时结案。”调解室成员丁晓华说。

  通过“和事佬”们的调解,双方当事人往往都比较满意,有的很快会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对此,“和事佬”们将调解的秘诀归结为“公心、诚心”。

  丁晓华曾接触到一对亲兄弟打架的案件。兄弟俩矛盾由来已久,双方打架30多次,矛盾焦点是门口的路。弟弟俞某的新房建在老宅基地上,房子建好后,俞某认为大哥的老房子无人居住,就没有将与大哥接驳的墙体砌回去,导致大哥的房子风吹雨打损坏严重。大哥多次找弟弟交涉,要求将老房修复,遭到拒绝。于是大哥一气之下在自家门口挖了条沟,断了弟弟一家的“出路”。为此,街道和村里多次出面对俞家兄弟俩进行调解,都未成功。

  海游派出所决定再次进行调解,便将兄弟俩请到了调解室。当晚,丁晓华平息兄弟俩怒火后,表示第二天上门实地勘查后再调解。症结找到后,丁晓华请来木匠、泥瓦匠对大哥的房子进行评估,经过两个多月反复调解,俞某支付大哥3000元作为修房费用,大哥让出土地给弟弟造路,兄弟俩多年矛盾由此顺利化解。

  “这个案子,我一共去了俞家老房子12次。调解这种案子,必须要实地察看,做到心中有数,调解时才能做到公平公正。”丁晓华说。

  干调解这活不光要会说,还要说得动当事人,有时调解一起纠纷得花上10多个小时,甚至三四天也不一定成功。“很多时候双方当事人心有怨气,而我们也就成了他们的‘出气筒’。那我们先听他们把怨气发泄完,再给当事人讲法律,把矛盾化解掉,循序渐进,一点都急不得。”丁晓华说。

  法理和情理交融

  有过刑警工作经历的调解室成员王福来,对调解工作坚持“和为贵”的理念,对档案的整理也是一丝不苟。翻开他的调解档案,你会发现每一件小事的调解,都会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处理结果。“在别人看起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没有及时处理,也容易酿成大祸。”王福来说。

  “和事佬”们对调解工作不但热情很高,而且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他们坦言,有时也会“倚老卖老”,看到自己那么大的年纪还为当事人作调解,对方也会给三分面子。调解中,“和事佬”再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法律专业知识化解矛盾,当事人就会更加信服。

  “看到当事人来时哭哭啼啼、面红耳赤,到走时欢欢喜喜、握手言和,我们就有一种成就感,觉得再辛苦也就值得了。”丁晓华说,大家一直认为,只要身体允许,会一直为周围群众服务。


浙江老年报 常青 a0004 调解挂上“专家号”
成功率高达98%
2019-11-19 浙江老年报2019-11-1900006;浙江老年报2019-11-1900007;浙江老年报2019-11-1900008;浙江老年报2019-11-1900010 2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