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历一天告诉你
“养老服务评估师”是干嘛的
本报记者 张伟群
本报记者 张伟群
“您退休工资有多少?” “残疾证有吗?”“有没有想不开的时候?”11月13日上午,在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国都公寓的家中,胡玉珊向86岁的黄美心认真提问。这些听起来有些敏感的问题,却关系到黄美心是否能够继续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以及补贴的增减。记者随同胡玉珊一起,做了一天的“助理评估师”。
《杭州市老年人能力评估管理办法》于6月1日起施行,成为杭州市养老服务评估的统一标准。评估对象为申请享受本市养老服务补贴政策或其他需要进行评估的老年人,评估等级作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重要依据。
据此,杭州市上城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老年人复评工作,按照新标准为正在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数千名老人进行再次评估。
胡玉珊所在的杭州全日医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是上城区养老服务评估供应商之一,这次,公司接到了2000多单业务,由20多个评估师完成,胡玉珊每天要完成20-30单。
13日上午9点,记者与胡玉珊一行在杭州孩儿巷竹竿巷社区门口碰头,这里有6位老人需要评估。胡玉珊是一名护士,按照规定,上门进行养老服务评估至少有要2名评估师,其中一名必须具备医护资质。
“几年前的评估名单上,老人大多留的是固定电话,昨天我打电话,有5户没有打通。”胡玉珊表现出担忧。按照她的经验,电话打不通的基本上人也不在家,但是还得上门一趟,弄清楚老人现在的去向,才能确定是否放弃评估。
第一位老人搬去儿子家了,第二位住进了养老院,第三位的房子出租了……电话没打通的5户都扑了空。打通过电话的第六位老人,也许是忘记了约定,出门去了。
记者与胡玉珊“转战”不远处的国都公寓,黄美心是今天第一位在家的老人。进门后,我们首先向她解释了一份诚信声明,并在她的同意下帮着填写了评估申请表,老人看清楚之后,在上面签了字。
接下来进入真正的评估流程。《杭州市养老服务需求评估表》包含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精神状态与社会交流能力等4个方面,内容具有相当的专业性,主要由胡玉珊完成。记者做一些辅助工作,比如帮u着拿取物品,检查证件,拍照留存资料等。
虽然一套评估流程有40多个项目,但整个过程并不枯燥。在评估认知能力的时候,胡玉珊拿出一叠幼儿认物的卡片,上面印有常见的动植物及物品图片,也有大号文字。胡玉珊让记者抽出一张给黄美心看,老人马上答道是“蜗牛”;一连认了几张卡片,老人只认错了一张。
胡玉珊又让记者说了3样物品的名称——桌子、皮球、红花,并叫黄美心复述,前两样她说得很顺利,但第三样时有点“卡壳”。“您记住哦,等一下还要‘考试’的。”胡玉珊对黄美心交待着,继续下面的评估流程。大约过了3分钟,按照约定,我们让黄美心再次复述,“第三样是啥?忘记了。”黄美心说。最后,黄美心的能力总体评价为“中度失能”。
这一天,我们总共跑了15户,为9位老人做了评估。评估报告将会汇总上去,由街道及相关部门审核。
“社区每个月来个给我打扫卫生。”黄美心说的,就是政府为她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每月84元用于享受家政等服务。她这次的复评报告若能审核通过,她依旧能享受这一补贴,还可以用这个补贴来选择送餐、助浴、助行、维修、心理咨询等多种服务。
截至目前,杭州市已累计为8万多名老年人提供了评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