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笔往事
蘸笔往事
在读小学时,我曾用过一种笔,叫蘸笔。
蘸笔构造简单,由蘸笔头和蘸笔杆组成。蘸笔头跟钢笔头相似,由亮闪闪的铁皮制成,中部有小圆孔,尖端有分叉。蘸笔杆则半尺长。光滑有条纹,稍粗的一端,底部还配有塑料凹槽,蘸笔头就塞到这里。
蘸笔要发挥作用,必须得与墨水配合。当时,商店里只有蓝墨水和红墨水。红墨水为老师专用,我们用蘸笔的学生基本备有一瓶蓝墨水。
写字时,我们拿蘸笔往墨水里蘸一下,让墨水沾上蘸笔头就可以了。初写时,字迹一般较浓。写了十几个字后,渐渐变淡。见写不出墨了,又需将笔往墨水瓶里蘸一下了。这样循环反复,使得作业本每页都是浓淡浓淡浓浓淡,像层积岩一样层次分明。
在买不起钢笔的年代,蘸笔大有用武之地。它价格低廉,而且不容易毁坏。即使蘸笔尖落在地上破了,也可以到商店里去买。
当蘸笔成了一种时髦,我们这些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种特殊的体验。
当墨水新买,蘸笔插入瓶中过深,拿出时不小心,往往字还没有写,墨水已滴落在作业本上了。虽然我们会用白粉笔吸干部分墨水,但作业本上的圆点仍像黑痣般明显,有的还拖了长长的尾巴。
另外,因靠近蘸笔头的蘸笔杆也常常落入墨水,往往没写几个字,我们握蘸笔的手就不同程度地沾上墨水。如果没有及时洗干净,没过多久,手臂上甚至脸上都会变成蓝蓝的一片。那又将闹出不少笑话。
虽然为了表示友谊,同桌的会凑着同一个墨水瓶写,但班里那么多的墨水瓶,自然也增加了戏份。有时,书本或手肘,碰翻了自己的或同桌的墨水瓶,接着便是“砰”地一声响。地上,小小的厚瓶子摔成四分五裂,蓝蓝的墨水漾了一地,更溅了几个人的裤脚。
于是,事故发生地便成了全班关注的焦点。拿畚斗的,拿粉笔的,拿扫帚的,甚至相互埋怨的……一阵手忙脚乱后,教室才归于平静。
蘸笔用得好的,是老师。他们用蘸笔批改作业。他们的蘸笔,平常基本插在办公桌上的红墨水里。为防止红墨水蒸发,有的会在瓶口贴一个孔洞仅能塞进一支蘸笔的纸盖。到改作业时,就将蘸笔拿出,打钩打叉,一气呵成。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生活好转。蘸笔因书写走墨不均、没有自带墨水,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30多年过去,它没能像圆珠笔演脱胎换骨成水笔那样咸鱼翻身,但我依然没能忘记它,没能忘记那段因它而多彩的时光。 朱耀照(“乐活诗文群”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