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不断突破
人类究竟可以
走多远
生命科学不断突破
人类究竟可以
走多远
本报记者 俞琪
日前发布的《浙江省2018年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省共有百岁老人2559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80人。目前,全省最年长者是瑞安市梅屿乡梅底村的姜碎凤老人,今年已112周岁高龄。本报自去年开设《幸福百老汇》栏目以来,已采访报道了我省几十位百岁老人,他们大多生活和乐,仍能自理的也不在少数。
这里面反映的,不仅是生命的延长,更是健康寿命的不断提升。这得益于我省浓厚的尊老敬老社会氛围,但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生命科学的不断进步。
最近,由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可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该药为全球首次上市,为困扰全球的“顽疾”提供新的治疗方案(详见本报11月5日第9版)。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邓宏魁研究组、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虎研究组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吴昊研究组合作,完成了世界首例通过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患者的案例。这次研究突破,燃起了人们攻克艾滋病、白血病等绝症的希望。
日前揭晓的第十二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共有16位科学家获奖。他们中,有的引领全球骨髓移植进入“人人有供者”的医学新时期;有的在世界范围内提高了白血病的治疗水平;有的为抗抑郁治疗带来新曙光……
据新华社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公布了2019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获奖名单,3名获奖者包括了发现青蒿素的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在干细胞科学等方面开展创新工作的美国教授凯托·洛朗森,以及来自爱尔兰的凯文·麦圭根教授,他研发的太阳能消毒技术帮助非洲和亚洲等地的人们获得了干净饮用水。
全球无数科研人员在生命科学领域的
不断突破,使我们面对疾病不再那么
软弱,也使得无数人的
生命得以延续。而最可贵之处还在于,也许许多“生命之问”,科研人员终其一生都找不到答案,但仍有那么多人还在坚持、在探索,在不停地发问。
近年来对生命的探索和研究已经走到了哪一步?通过这些研究能让人类走多远?
详见健康周刊第9~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