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常青

文章导航

丁坦连:40多年的田间坚守

  丁坦连:40多年的田间坚守

  通讯员 潘依妮

  金秋时节,台州仙居县下各镇的农田里稻浪滚滚,一片金黄,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每次粮食产量提升,都让我有种成就感,农民的粮食增产也让我感到欣慰。”谈到今年的粮食丰收,40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下各镇老农艺师丁坦连说。

  今年65岁的丁坦连,退休前是下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2014年,为弥补乡镇农技推广力量的不足,本已退休的他,应邀重返农技推广岗位。他40年如一日,奋斗在基层第一线,每年出勤300天以上,每周下村不少于3天,指导农户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天天“泡”在田间地头的丁坦连皮肤黝黑,衣服也时常沾满泥点,熟悉他的当地农民戏称:“他是比农民还农民的农技员!”

  老百姓需要技术我在这儿“待”定了

  “我自参加工作起,就一直在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是一个真正的‘老推’,我是农民出身,从小就知道农民的不易,所以,只要老百姓需要农业技术,我就在这里‘待’定,随时为他们提供服务。”丁坦连说。

  1975年,20岁出头的丁坦连从学校毕业,被招聘到朱溪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1976年,他又被调到下各镇担任农技站站长。

  年轻的丁坦连有激情、有抱负,还带着一股子“做工作就要义无反顾”的冲劲。骑自行车、骑电瓶车,下乡村、进农户,有时一走就是一整天。基层工作辛苦,而农技工作更艰苦,但丁坦连从没丝毫的犹豫。

  “最苦的还要数搞试验。从设计、测量到小区划分,再到水稻插秧,经济性状考察,试验收割,每周都要记录并关注变化,形成书面总结。而我们站里只有2个人,但每年都要做60多个试验。”丁坦连介绍,仙居水稻生产以单季稻为主,“水稻强化栽培”、“两壮两高”为主推技术,有机肥不足使该技术的增产效果难以更好体现。他们通过试验发现,采用结荚翻耕技术种植冬绿肥和使用商品有机肥,是解决有机肥不足的最好方法。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丁坦连认为,农业工作者肩上的担子很重、责任也很大,老百姓需要技术,自己就应该待在这里。在农村农技推广工作所涉及的农业技术,并不是大家以为的各种高新技术,而是最普通的农业技术,而最普通的农业技术恰恰也最难推广。

  40多年来,丁坦连牵头创新20多种农作制度模式,在该镇推广面积达1.4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44%,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他先后主持、参与科技项目20多个,撰写论文7篇,并多次获奖。个人先后获得省优秀农技员、浙江省农业科学发展创业创新“优秀典范”、仙居县第三届劳动模范、最美浙江农业人、老干部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带着一身土和泥

  就爱百姓脸上的“笑”

  “橘子要分批分级采摘,这样既能保证橘子的品质,又能保证销售价格。”日前,在下各镇双楼村的柑橘基地里,丁坦连向果农普及柑橘采摘知识。

  在下各镇,很多农民可能不知道丁坦连是谁,但没有农民不知道“老丁”这个名字,大家都喜欢叫他“老丁”。

  下各镇有水稻12000多亩、杨梅12000多亩、桃2000多亩、樱桃500多亩、橘子3000多亩,各类合作社190多家。这些种养植的农户都很信任老丁,种植上有问题就想到找老丁,而丁坦连也“逢叫必到”。他的电话号码被大部分农民所熟知。

  说起丁坦连,双楼村甜乡合作社的负责人李森喜说:“橘树发芽、夏季缺水、橘子结果……老丁都会主动上门了解情况,有时比农户都要上心。”而丁坦连的妻子应爱娥则笑着回应:“老丁每次看到刮风下雨,他就开始坐立不安,担心庄稼受到损害。”

  在丁坦连参加工作初期,中专生还是个“香饽饽”,和他同期参加工作的农技人员相继离开“另谋高就”,不少人后来都当上了“大官”。而他却多次拒绝调动的机会,一直留在基层尽心尽力工作。

  几年来,丁坦连先后协助镇里成功举办向日葵节、荞麦花节、油菜花节。并在马垟片、社山片粮食功能区创办水稻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示范方3个,实施面积2200余亩,充分发挥良田、良种、良法优势,实施“两壮两高”栽培技术,水稻高产攻关田2016年、2018年共有3块田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

  退休心愿——

  培养年轻接班人

  和懂技术的农民队伍

  今年“十一”前后,下各镇一片飘扬着由红色水稻种成的国旗,还种植着“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标语的稻田经媒体报道后,一时成为网红稻田。而这片稻田就是丁坦连参与设计栽种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爱国之情。于是,我就从中国水稻研究所要来了彩色水稻,和大家一起种下了这面国旗。”丁坦连说。

  刚毕业的时候,丁坦连对党就有着憧憬。1984年,丁坦连正式成为一名党员。他认为党员应该保持先进性,始终工作在第一线。“实干、吃苦、钻研”,是所有熟知丁坦连的人定义给他的关键词。

  对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这么一句描述:“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个要饭的,走过来才知道是个农技站的。”农技推广工作太苦,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受这份苦。“党员”丁坦连的第一个心愿,就是能培养几个技术过硬、能吃苦耐劳的年轻接班人。“我们搞农业工作的,要能吃苦、能忍耐,要守得住寂寞,耐着住清贫。现在年龄大了,迟早要离开农技岗,但是农技后备人才的缺乏,让我很忧心。”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现在农村急需一批懂技术、懂知识的产业带头人。”丁坦连说。为此,他十分注重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每年都组织农民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今年,已经举办14场次,年均培训700多人次。


浙江老年报 常青 a0015 丁坦连:40多年的田间坚守 2019-11-01 浙江老年报2019-11-0100005;浙江老年报2019-11-0100009;浙江老年报2019-11-0100010;浙江老年报2019-11-0100011;11281816;浙江老年报2019-11-0100006;浙江老年报2019-11-0100007 2 2019年11月01日 星期五